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更漏子·春夜阑 牛峤 〔唐代〕 春夜阑,更漏促,金烬暗挑残烛。惊梦断,锦屏深,两乡明月心。闺草碧,望归客,还是不知消息。辜负我,悔怜君,告天天不闻。
白话文翻译:
春夜将尽,更漏声催促着时光,金色的烛花渐渐燃尽,残烛在暗中被轻轻挑动。梦被惊醒,断续的思绪在锦绣屏风深处,两地相隔,却共赏同一轮明月。闺中的草色碧绿,盼望着归来的客人,却依旧没有消息。我感到被辜负,后悔曾经怜爱你,向天诉说,却无人听见。
注释:
- 春夜阑:春夜将尽。
- 更漏促:更漏声急促,指时间流逝。
- 金烬:指烛花。
- 暗挑残烛:轻轻挑动即将燃尽的蜡烛。
- 惊梦断:梦被惊醒,思绪中断。
- 锦屏深:锦绣屏风深处,指闺房。
- 两乡明月心:两地相隔,却共赏同一轮明月,心意相通。
- 闺草碧:闺中的草色碧绿,象征等待。
- 望归客:盼望归来的客人。
- 辜负我:感到被对方辜负。
- 悔怜君:后悔曾经怜爱你。
- 告天天不闻:向天诉说,却无人听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牛峤,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婉约细腻著称,善于描绘闺情和离愁别绪。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夜,女子在闺中等待归人的情景,表达了深深的思念和无奈的情感。诗中通过对春夜、烛光、明月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凄美的氛围。
诗歌鉴赏:
这首《更漏子·春夜阑》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春夜的闺中情景,通过对时间流逝、烛光残烬、明月共赏等意象的巧妙运用,表达了女子对远方归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奈等待。诗中的“金烬暗挑残烛”一句,既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又暗喻了女子内心的焦灼和不安。而“两乡明月心”则巧妙地将两地相隔的距离转化为心灵的相通,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整首诗语言婉约,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典型的唐代闺怨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夜阑,更漏促”:春夜将尽,更漏声急促,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女子内心的焦急。
- “金烬暗挑残烛”:烛花渐渐燃尽,残烛在暗中被轻轻挑动,描绘了夜晚的静谧和女子内心的不安。
- “惊梦断,锦屏深”:梦被惊醒,思绪中断,锦绣屏风深处,指闺房,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两乡明月心”:两地相隔,却共赏同一轮明月,心意相通,表达了女子对远方归人的思念。
- “闺草碧,望归客”:闺中的草色碧绿,盼望着归来的客人,却依旧没有消息,表达了女子的期盼和无奈。
- “辜负我,悔怜君”:感到被对方辜负,后悔曾经怜爱你,表达了女子的失望和悔恨。
- “告天天不闻”:向天诉说,却无人听见,表达了女子的无助和绝望。
修辞手法:
- 比喻:“金烬暗挑残烛”中的“金烬”比喻烛花,形象生动。
- 拟人:“更漏促”中的“促”赋予更漏以人的动作,增强了时间的紧迫感。
- 对仗:“春夜阑,更漏促”中的“阑”与“促”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闺怨,通过对春夜、烛光、明月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女子对远方归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奈等待。诗中女子的心情从焦急、不安到期盼、无奈,再到失望、悔恨,情感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无助和绝望的高潮。
意象分析:
- 春夜: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女子内心的焦急。
- 烛光:暗喻女子内心的焦灼和不安。
- 明月:象征两地相隔的心灵相通。
- 闺草:象征女子的期盼和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金烬暗挑残烛”暗喻了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女子内心的焦灼和不安 C. 夜晚的静谧 D. 烛光的美丽 答案:B
-
“两乡明月心”表达了什么? A. 两地相隔的距离 B. 心灵的相通 C. 明月的美丽 D. 夜晚的宁静 答案:B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闺怨 B. 春夜的美丽 C. 烛光的美丽 D. 明月的宁静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同样描绘了女子的闺中情景,表达了深深的思念和无奈的情感。
- 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描绘了女子的闺中生活,表达了女子的孤独和思念。
诗词对比:
- 牛峤的《更漏子·春夜阑》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两首诗都描绘了女子的闺中情景,但牛峤的诗更注重时间的流逝和内心的焦灼,而李清照的诗则更注重记忆和情感的流转。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牛峤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词的详细解析和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