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夜晚游玩让人忘记了归去。掬起水来,月光在手中闪烁,玩弄花香,衣服上满是花香。兴致来了就无所谓远近,想要离开却又舍不得这美好的春色。向南望去,隐隐传来钟声,那楼台在苍翠的山影中深深地耸立。
注释:
字词注释:
- 胜事:美好的事情。
- 掬水:用手捧水。
- 芳菲:花香和春天的美好景色。
- 鸣钟:敲响的钟声。
- 翠微:青色的山影。
典故解析: 这首诗并没有具体的历史典故,但“掬水月在手”暗示了古人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良史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和细腻的情感见长,反映了唐代盛世的繁华和诗人的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春天的一个夜晚写成,诗人置身于春山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因而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时间流逝的惋惜。
诗歌鉴赏:
《春山夜月》是一首描绘春夜自然美景的诗,诗人在春天的山中游玩,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夜晚的宁静使他忘却了归去的时间。诗的开头“春山多胜事”就直接引入了主题,强调春天山中美好的景象。接下来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描绘了诗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情景,水中的月光与花香的交融,构成了一幅唯美的画面,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热爱。
诗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的兴致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表达了诗人心中那种难以割舍的情感,想要远行却又不舍春天的芬芳。最后一句“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则将视野拓展,似乎暗示着诗人对未来的向往与思考,钟声的回响在宁静的夜晚显得尤为动人。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人们在自然中流连忘返的心境,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山多胜事: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情。
- 赏玩夜忘归:在夜晚游玩中,忘记了归家的时间。
- 掬水月在手:用手掬起水来,月光映在手中。
- 弄花香满衣:玩弄花朵,衣服上满是花香。
- 兴来无远近:兴致来了就不在乎远近。
- 欲去惜芳菲:想要离开却又舍不得这春天的美好。
- 南望鸣钟处:向南望去,隐隐传来钟声。
- 楼台深翠微:楼台在苍翠的山影中深深耸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手中捧着的水,形象生动。
- 拟人:花香仿佛有生命,充满了感情。
- 对仗:第一、第二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表达了人与自然的深情连接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山: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自然的美好。
- 月:代表着宁静与思考。
- 花香:象征着春天的美好和生活的芬芳。
- 钟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思考的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掬水月在手”是指什么?
A. 手中有水 B. 手中有月光 C. 月亮在水中 D. 月光在手中 -
诗人“欲去惜芳菲”的意思是?
A. 想要离开却不舍得 B. 不想离开 C. 不在乎远近 D. 想要继续游玩
答案:
- D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这首诗更加强调春天的活力与生机,而王维的作品则更多地表现出秋天的宁静与孤寂。这两首诗虽然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情感基调却截然不同,分别体现了春与秋的不同意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相关的古诗词评论文章及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