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城子  风鸢》

时间: 2025-01-03 21:34:21

柳花风急赛清明。

小儿擎。

走倾城。

一纸身躯、便欲上天行。

千丈游丝收不住,才跌地,倏无声。

凭谁牵弄再飞鸣。

御风轻。

几人惊。

江南二月听呼鹰。

赵瑟秦筝天外响,弹不尽、海东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城子  风鸢 柳花风急赛清明。小儿擎。走倾城。一纸身躯便欲上天行。千丈游丝收不住,才跌地,倏无声。凭谁牵弄再飞鸣。御风轻。几人惊。江南二月听呼鹰。赵瑟秦筝天外响,弹不尽海东青。

白话文翻译:

春风急促,柳花飘飞,仿佛清明时节的竞赛。孩子们举着风筝,全城的人都为之倾倒。那纸做的身躯,仿佛就要飞上天去。千丈长的线也收不住它,刚一落地,便突然无声。靠谁再牵引它,让它再次飞翔,乘风轻飘,有几人能不为之惊叹。江南的二月,可以听到呼唤鹰的声音。赵地的瑟和秦地的筝,在天外响起,弹奏不尽的是那海东青的旋律。

注释:

  • 柳花风急:形容春风急促,柳花随风飘飞。
  • 赛清明:清明时节,春风急促,柳花飘飞,如同竞赛。
  • 小儿擎:孩子们举着风筝。
  • 走倾城:全城的人都为之倾倒。
  • 一纸身躯:指风筝,用纸做成。
  • 千丈游丝:指风筝线,形容其长。
  • 倏无声:突然无声。
  • 凭谁牵弄:靠谁再牵引。
  • 御风轻:乘风轻飘。
  • 江南二月听呼鹰:江南的二月,可以听到呼唤鹰的声音。
  • 赵瑟秦筝:赵地的瑟和秦地的筝,两种古代乐器。
  • 海东青: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这里指美妙的音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晚明至清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尤以七言古诗见长。此诗描绘了清明时节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通过风筝的飞翔,寄托了诗人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明时节,诗人观察到孩子们放风筝的热闹场景,借此表达了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江南春光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通过描绘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中“一纸身躯便欲上天行”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风筝轻盈欲飞的姿态,而“千丈游丝收不住”则表现了风筝飞翔的自由与无拘无束。后文通过“凭谁牵弄再飞鸣”和“江南二月听呼鹰”等句,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通过对风筝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柳花风急赛清明”:描绘清明时节春风急促,柳花飘飞的景象。
  • “小儿擎。走倾城”:孩子们举着风筝,全城的人都为之倾倒。
  • “一纸身躯便欲上天行”:风筝用纸做成,仿佛就要飞上天去。
  • “千丈游丝收不住”:风筝线很长,收不住风筝。
  • “才跌地,倏无声”:风筝刚一落地,便突然无声。
  • “凭谁牵弄再飞鸣”:靠谁再牵引风筝,让它再次飞翔。
  • “御风轻。几人惊”:风筝乘风轻飘,有几人能不为之惊叹。
  • “江南二月听呼鹰”:江南的二月,可以听到呼唤鹰的声音。
  • “赵瑟秦筝天外响”:赵地的瑟和秦地的筝,在天外响起。
  • “弹不尽海东青”:弹奏不尽的是那海东青的旋律。

修辞手法:

  • 比喻:“一纸身躯便欲上天行”比喻风筝轻盈欲飞。
  • 拟人:“凭谁牵弄再飞鸣”将风筝拟人化,仿佛有生命。
  • 对仗:“赵瑟秦筝天外响”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风筝飞翔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江南春光的赞美。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风筝、柳花、春风、游丝、赵瑟秦筝、海东青。
  • 详细解释:风筝象征自由和梦想;柳花和春风描绘春天的景象;游丝表现风筝线的长度;赵瑟秦筝和海东青则增添了音乐的意象,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一纸身躯便欲上天行”指的是什么? A. 风筝 B. 鸟 C. 飞机 D. 云
  2. “江南二月听呼鹰”中的“呼鹰”指的是什么? A. 呼唤鹰的声音 B. 鹰的叫声 C. 呼唤风筝的声音 D. 风筝的叫声
  3.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 A. 赵瑟秦筝 B. 琵琶古筝 C. 笛子箫 D. 琴瑟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描绘春天江畔的景象,与本诗的春天气息相呼应。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本诗的主题相似。

诗词对比: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vs 吴伟业《江城子  风鸢》: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美的欣赏,而吴伟业的诗则更多地寄托了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吴伟业诗集》:收录了吴伟业的全部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