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乐·咏世》
时间: 2025-01-04 13:26: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洛阳花,梁园月,好花须买,皓月须赊。花倚栏干看烂熳开,月曾把酒问团圆夜。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
白话文翻译:
洛阳的花,梁园的月。美丽的花朵需要买来,皎洁的月光则要借来。花儿倚在栏杆上,欣赏着它的盛开;月亮曾在团圆的夜晚与我举杯畅饮。月亮有盈亏,花儿有开谢,人生中最痛苦的便是离别。花谢了,春天也快要过去;月缺了,中秋也即将来临;人离去了,何时才能再见?
注释:
- 洛阳:古代名城,以花卉著称。
- 梁园:指古代著名的园林,象征美好的景致。
- 皓月:形容明亮的月亮。
- 倚栏干:靠在栏杆上,表现出一种悠闲和欣赏的态度。
- 团圆夜:指中秋节的夜晚,象征着团圆和思念。
- 盈亏:指月亮的圆缺变化,比喻事物的变迁。
- 离别:人生中常见的痛苦经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鸣善(生卒年不详),元代诗人,以词作著称,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普天乐·咏世》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民众生活艰难,诗人在花月之间感悟人生的离别与无常,通过自然景象寄托个人情感和人生感慨。
诗歌鉴赏:
《普天乐·咏世》是一首充满感伤与哲理的诗词,诗人通过描绘花和月的变化,反映人生的无常与离别。开篇以“洛阳花,梁园月”引入,落笔轻快,仿佛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美丽的春日场景。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逐渐揭示出花月背后隐藏的深刻主题:人生的苦乐、聚散无常。
诗中“花倚栏干看烂熳开,月曾把酒问团圆夜”描绘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向往,花开时的繁华似锦,月圆时的团圆美好,都是生活中的珍贵瞬间。然而,接下来的“月有盈亏花有开谢”则让人意识到,无论是花的凋零,还是月的缺失,都暗示着离别与失去的痛苦。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最终落到“人去了何日来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奈与渺小。诗人运用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交织,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这不仅让人感受到美的享受,也引发对人生苦涩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洛阳花,梁园月:设定了美丽的背景,洛阳的花和梁园的月,象征美好的事物。
- 好花须买,皓月须赊:强调了美好事物的珍贵,需用心去珍惜。
- 花倚栏干看烂熳开:描绘了花儿在春日阳光下盛开的美丽画面。
- 月曾把酒问团圆夜:通过举杯邀月,表现对团圆的渴望。
-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揭示了事物变化的规律,暗示人生的无常。
- 想人生最苦离别:诗人对人生苦乐的思考,离别是最痛苦的经历。
- 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具体化时间的流逝,强调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 人去了何日来也:对未来与重逢的无奈与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月有盈亏”比喻人生的变化。
- 对仗:“花有开谢,月有盈亏”形成鲜明的对照。
- 拟人:将月亮与酒相结合,表现情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探讨人生的无常与离别,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未来重逢的渴望,体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花:象征着美好与生命的短暂,代表青春与美丽。
- 月:象征团圆与思念,反映人际关系中的情感。
- 离别:代表人生的无奈与痛苦,表现出对生命的深切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团圆夜”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端午节
- B. 中秋节
- C. 春节
-
“月有盈亏”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事物的变化
- B. 人的情感
- C. 自然的规律
-
诗中“花倚栏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失落
- B. 欣赏
- C. 期待
答案:
- B. 中秋节
- A. 事物的变化
- B. 欣赏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同样以月为主题的诗,探讨思乡之情。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篇,描绘花月与人生的关系。
诗词对比:
- 《将进酒》(李白)与《普天乐·咏世》的对比:两者都涉及酒与月的意象,但李白更加强调饮酒的豪情,而张鸣善则更关注人生的无常与离别。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