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书院次许启衷韵》

时间: 2025-01-06 15:09:11

磴道堪时憩,岩萝记昔攀。

烟波浮海岛,丹碧染湖山。

石洞归云湿,松枝梦鹤閒。

游人入仙境,愁望市尘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松书院次许启衷韵
磴道堪时憩,岩萝记昔攀。
烟波浮海岛,丹碧染湖山。
石洞归云湿,松枝梦鹤闲。
游人入仙境,愁望市尘还。

白话文翻译:

在这条石阶小道上正好休息,岩石上的藤萝让我想起了往昔的攀爬经历。烟波浩渺中浮现出海岛,湖山被丹青和碧绿所渲染。石洞里云雾湿润,松枝间梦中的鹤显得悠闲。游人们走进了仙境,然而仍然忧愁地眺望着那尘世的喧嚣。

注释:

字词注释:

  • 磴道:石阶的小路。
  • 岩萝:岩石上的藤萝。
  • 烟波:指水面上的烟雾和波浪。
  • 丹碧:丹是红色,碧是绿色,形容湖山的色彩。
  • 石洞:山中的洞穴。
  • 归云:云归于山洞。
  • 游人:游玩的人。
  • 仙境:神仙居住的地方,形容风景如画的地方。
  • 市尘:城市的尘埃,喧嚣的生活。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仙境”常用来形容自然环境的美好,表现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这种题材在古代诗词中较为常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廷柱,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观,反映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万松书院,反映了诗人对这片风景的赞美与留恋,表达了他在自然中获得的宁静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心灵宁静的渴望。开头“磴道堪时憩”便展现了诗人身处自然中,享受这一刻的闲适。接着,诗人通过“烟波浮海岛,丹碧染湖山”描绘了眼前的美丽景色,色彩的运用和意境的营造让人心旷神怡。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将自然与内心的感受交织在一起,从“石洞归云湿”到“松枝梦鹤闲”,自然景色与诗人内心的宁静相辅相成,构建了一个理想中的“仙境”。最后一句“游人入仙境,愁望市尘还”则是对人世纷扰的反思,尽管身处美丽的自然中,但内心的忧愁依然存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矛盾的情感,恰恰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理想生活时所面临的困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磴道堪时憩:在这条小径上正好可以休息,表达出诗人此刻的放松与享受。
  2. 岩萝记昔攀:回忆起以前在岩石上攀爬的经历,带有怀旧的情感。
  3. 烟波浮海岛:描绘海面上朦胧的烟雾与孤岛,营造出一种神秘的美感。
  4. 丹碧染湖山:湖山被红和绿的颜色渲染,展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5. 石洞归云湿:描写石洞中湿润的云雾,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6. 松枝梦鹤闲:松树的枝条上,梦中的仙鹤显得悠闲自在。
  7. 游人入仙境:游人们进入了如仙境般的美丽环境。
  8. 愁望市尘还:然而,依旧对繁忙的城市生活感到忧愁。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如“游人入仙境”)、拟人(“梦鹤闲”)等修辞手法,使意象生动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自然之美与内心的矛盾,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尘世纷扰的无奈,反映了人们在追求自然与内心平静之间的纠结。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磴道:象征通往自然的道路,代表着追求之路。
  • 岩萝:传达了人与自然的联系,象征着过去的回忆。
  • 烟波:象征神秘与远方的憧憬。
  • 湖山: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 石洞:代表着内心的宁静与归属感。
  • 松枝:象征着闲适与自由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磴道”指的是什么?

    • A. 山道
    • B. 河边
    • C. 小路
    • D. 大道
  2. “烟波浮海岛”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 A. 繁华的市场
    • B. 朦胧的海岛
    • C. 幽静的山谷
    • D. 明亮的阳光
  3. 诗中最后一句“愁望市尘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城市生活的喜爱
    • B. 对自然的向往
    • C. 对理想生活的失落
    • D. 对游人的羡慕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描绘自然之美,表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谢廷柱的《万松书院次许启衷韵》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深刻观察,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放与奔放的个性风格。两者在风格和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诗歌魅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论集》
  • 《古典诗词与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