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花渐凋疏不耐风
作者: 孙光宪 〔五代〕
花渐凋疏不耐风,
画帘垂地晚重工,
堕阶萦藓舞愁红。
腻粉半沾金靥子,
残香犹暖绣熏笼,
蕙心无处与人同。
白话文翻译:
花渐渐凋零,变得稀疏,无法抵挡风的吹袭;
绘制的帘子垂到地面,傍晚时分显得分外精致;
花瓣落在台阶上,如同青苔在舞动,满是愁苦的红色。
那粉妆半沾在金色的面颊上,
残留的芳香依旧温暖着绣制的熏笼;
而我的蕙心却无处倾诉,无法与人相伴。
注释:
字词注释:
- 凋疏:花朵逐渐枯萎、稀疏。
- 不耐风:无法抵挡风的侵袭。
- 画帘:用画作装饰的帘子。
- 腻粉:精致的化妆粉。
- 金靥子:指的是美丽的脸颊。
- 蕙心:象征柔美、纯洁的心灵。
典故解析:
- 蕙心:蕙是指蕙草,象征高洁的品德和心灵,常用来形容佳人的品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光宪是五代时期的重要词人,生平不详,但其词作清丽婉约,擅长表达细腻的情感,常描写花草、风景及人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五代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不安之际,诗人通过描写花的凋零,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失去的惋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浣溪沙·花渐凋疏不耐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美的易逝。开篇的“花渐凋疏不耐风”便直接点出主题,花的凋零象征着青春与美丽的消逝,随即引入了“画帘垂地晚重工”,描绘了傍晚的宁静与美丽,但又掩饰不了内心的忧愁。接下来的“堕阶萦藓舞愁红”,通过生动的意象,将落花与愁苦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展示了诗人对美的珍惜与失落的感慨。最后,通过“蕙心无处与人同”,表达了孤独与无奈,这种情感在整首词中反复出现,深化了主题的内涵。整体而言,这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五代词人的艺术风格和人生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渐凋疏不耐风:花朵逐渐枯萎,显得稀疏,无法抵挡风的吹袭,暗示生命的脆弱。
- 画帘垂地晚重工:精致的画帘垂落在地,傍晚时分显得格外美丽,体现了外在美的吸引。
- 堕阶萦藓舞愁红:花瓣落在台阶上,青苔随风舞动,充满愁苦的红色,象征着失落与伤感。
- 腻粉半沾金靥子:化妆的粉色半沾在美丽的面颊上,描绘女子的妆容与美丽。
- 残香犹暖绣熏笼:残留的芳香依然温暖着熏香的笼子,暗示美好事物的余韵。
- 蕙心无处与人同:蕙心象征高洁的内心,却无处倾诉,表达了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凋零的花比作生命的逝去。
- 拟人:青苔“舞愁红”,赋予物体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腻粉”与“残香”的对比,增强了诗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花朵的凋零与美的失去,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象征美丽与生命的短暂。
- 风:象征外界的侵扰与变化。
- 青苔: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沉淀。
- 腻粉:象征人间的繁华与虚妄。
- 蕙心:象征纯洁、高尚的内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花渐凋疏不耐风”表现了什么主题?
A. 美好的青春
B. 生命的脆弱
C. 自然风光 -
“蕙心无处与人同”中的“蕙心”象征什么?
A. 美丽的容颜
B. 高洁的品德
C. 生命的无常 -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孙光宪
C. 杜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诗词对比:
孙光宪的《浣溪沙》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在情感上有相似之处,均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失落,但李清照更侧重于个人的感伤,而孙光宪则更倾向于对自然与人生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宋词简史》
- 《五代十国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