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送伯龄过江》

时间: 2025-01-04 09:24:39

伯龄不厌山,山不养伯龄。

松颠有樵堕,石上无禾生。

不忍六尺躯,遂作东南行。

诸侯尽食肉,壮气吞八纮。

不唧溜钝汉,何由通姓名。

夷齐饿死日,武王称圣明。

节义士枉死,何异鸿毛轻。

努力事干谒,我心终不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扬州送伯龄过江 伯龄不厌山,山不养伯龄。 松颠有樵堕,石上无禾生。 不忍六尺躯,遂作东南行。 诸侯尽食肉,壮气吞八纮。 不唧溜钝汉,何由通姓名。 夷齐饿死日,武王称圣明。 节义士枉死,何异鸿毛轻。 努力事干谒,我心终不平。

白话文翻译:

伯龄不厌倦山,但山不养育伯龄。 松树顶上有樵夫堕落,石头上没有禾苗生长。 不忍心这六尺身躯,于是向东南方行进。 诸侯们都享受美食,壮志吞并八方。 不机灵的愚钝汉子,怎么能通达姓名。 夷齐饿死的日子,武王被称赞为圣明。 节义之士枉死,何异于鸿毛之轻。 努力从事干谒,我心中始终不平。

注释:

字词注释:

  • 伯龄:诗中的人物名,可能指作者的朋友或同辈。
  • 松颠:松树的顶端。
  • 樵堕:樵夫堕落,比喻艰难险阻。
  • 八纮:指八方,即四面八方。
  • 不唧溜钝汉:指不机灵、愚钝的人。
  • 夷齐:指伯夷和叔齐,古代节义之士,因不食周粟而饿死。
  • 干谒:指求见有权势的人,以求得帮助或提拔。

典故解析:

  • 夷齐饿死日:指伯夷和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饿死的故事,体现了节义之士的坚持和牺牲。
  • 武王称圣明:指周武王被后世称为圣明的君主,与夷齐的节义形成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仝是唐代诗人,以其豪放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而著称。他的诗歌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矛盾,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批判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卢仝送别友人伯龄过江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诗中通过对伯龄的描述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展现了作者的愤懑和不平。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伯龄的描述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展现了作者的愤懑和不平。诗中“伯龄不厌山,山不养伯龄”一句,既表达了伯龄对山的热爱,又暗示了山的无情,形成了一种对比。接着,“松颠有樵堕,石上无禾生”进一步以自然景象的艰难来比喻人生的困苦。后文通过对诸侯的批判和对节义之士的赞扬,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节义之士牺牲的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描绘,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伯龄不厌山,山不养伯龄:伯龄不厌倦山,但山不养育伯龄,形成对比,暗示伯龄的困境。
  2. 松颠有樵堕,石上无禾生:以自然景象的艰难来比喻人生的困苦。
  3. 不忍六尺躯,遂作东南行:表达了对伯龄的关切和伯龄的决心。
  4. 诸侯尽食肉,壮气吞八纮:批判诸侯的享乐和野心。
  5. 不唧溜钝汉,何由通姓名:讽刺愚钝的人难以成功。
  6. 夷齐饿死日,武王称圣明:对比节义之士的牺牲和君主的圣明。
  7. 节义士枉死,何异鸿毛轻:表达对节义之士牺牲的感慨。
  8. 努力事干谒,我心终不平: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自己的决心。

修辞手法:

  • 对比:如“伯龄不厌山,山不养伯龄”中的对比,突出了伯龄的困境。
  • 比喻:如“松颠有樵堕,石上无禾生”中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艰难。
  • 讽刺:如“不唧溜钝汉,何由通姓名”中的讽刺,批判了愚钝的人。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伯龄的描述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懑。诗中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描绘,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展现了作者的个性和批判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颠:松树的顶端,象征艰难险阻。
  • 樵堕:樵夫堕落,比喻人生的困苦。
  • 石上无禾生:石头上没有禾苗生长,象征生活的艰难。
  • 八纮:指八方,象征广阔的领域。
  • 鸿毛:比喻轻微,如“节义士枉死,何异鸿毛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伯龄不厌山,山不养伯龄”一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A. 伯龄喜欢山,但山不养育他。 B. 伯龄不喜欢山,山也不养育他。 C. 伯龄喜欢山,山也养育他。 答案:A

  2. 诗中“松颠有樵堕,石上无禾生”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对比 B. 比喻 C. 拟人 答案:B

  3. 诗中“夷齐饿死日,武王称圣明”一句涉及的历史人物是谁? A. 伯夷和叔齐 B. 周武王 C. 伯龄 答案:A

  4. 诗中“节义士枉死,何异鸿毛轻”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节义之士的赞美 B. 对节义之士的同情 C. 对节义之士的讽刺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送友人》: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和对友人未来的祝福。
  • 杜甫《送别》:通过对友人的送别,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和对友人的关切。

诗词对比:

  • 卢仝《扬州送伯龄过江》与李白《送友人》:两者都是送别诗,但卢仝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友人的关切,而李白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和对友人未来的祝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卢仝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卢仝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和卢仝的诗歌创作。
  • 《唐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卢仝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