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其二十三 送吴龙津太守乃旸谷翁还晋陵》
时间: 2025-01-04 11:23: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 其二十三 送吴龙津太守乃旸谷翁还晋陵
作者: 夏言 〔明代〕
玉女潭头,张公洞口,好段烟霞。
记往日尊前,长安有约,何年此地,同炼丹砂。
飞舄云间,拂衣天上,几阵清风送到家。
忽报道,有仙翁驻节,太守公衙。
相逢一笑天涯。
指玄圃沧洲路未赊。
把万种丹经,从头参透,玄关一窍,认取无差。
犬吠白云,莺啼修竹,策杖春江送去槎。
更看取,待银蟾秋满,丹桂生花。
白话文翻译
在玉女潭的岸边,张公洞的入口处,烟雾缭绕,风景如画。
我记得曾经在您面前谈起,长安有约,不知道在何年此地,
我们一起炼制丹砂。
我乘着云飞行,衣衫飘飘,几阵清风送我回家。
突然听说,有位仙翁在此驻扎,您作为太守也在公衙。
我们相逢时一笑置之,仿佛天涯无阻。
指着玄圃和沧洲的路程还不远。
把万种丹经,从头到尾参透,
在玄关的一窍中,认清无误。
犬吠声伴着白云,莺啼声和修竹相映,
我拄着杖,顺着春江送走小舟。
再看一看,等到银蟾满月,丹桂盛开。
注释
- 玉女潭: 一处风景名胜,寓意美丽的女子。
- 张公洞: 传说中的仙人张果老的洞穴,象征长生不老。
- 丹砂: 指炼丹所用的矿物,寓意追求长生不老的道理。
- 飞舄: 指乘云飞行的鞋子,象征超凡脱俗的境界。
- 玄圃沧洲: 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象征理想的生活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言(1482年-1559年),字子明,号松坡,明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他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闻名,尤其在山水诗和咏怀诗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夏言的诗作常常带有道教思想,体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长生不老的向往。
创作背景
《沁园春 其二十三》创作于夏言担任太守期间,诗中表达了他对友人的送别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中充满了道教文化的意象,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的形式展开,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开篇描绘了玉女潭和张公洞的美丽景色,营造出一种清新、悠远的氛围,仿佛将人带入一幅山水画中。接着,诗人回忆起与友人曾在长安的相约,共同追求炼丹的理想,这一记忆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友谊的珍贵。
诗中的“飞舄云间,拂衣天上”表达了诗人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象征着理想的自由与逍遥。同时,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与期许也通过“银蟾秋满,丹桂生花”展现得淋漓尽致,寓意着友人未来的美好生活。
全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既有自然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示了夏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女潭头,张公洞口,好段烟霞: 诗人描绘了玉女潭和张公洞的美丽景色,意在营造出一个宁静而美好的环境。
- 记往日尊前,长安有约,何年此地,同炼丹砂: 回忆起与友人过去的约定,表达了对友谊的怀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 飞舄云间,拂衣天上,几阵清风送到家: 描述了诗人轻松自在的状态,象征着对自由追求的向往。
- 忽报道,有仙翁驻节,太守公衙: 突然听闻友人已成为太守,表达了对其成就的祝贺。
- 相逢一笑天涯: 友人相聚时的欢笑,表现了即使远隔天涯,情谊依旧。
- 指玄圃沧洲路未赊: 友人前路仍然光明,未曾遥远。
- 把万种丹经,从头参透,玄关一窍,认取无差: 表达了对道教炼丹文化的深入理解与领悟。
- 犬吠白云,莺啼修竹,策杖春江送去槎: 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诗人的悠然自得。
- 更看取,待银蟾秋满,丹桂生花: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与祝愿。
修辞手法
- 比喻: “飞舄云间”用飞鞋比喻超凡脱俗的生活。
- 拟人: “犬吠白云,莺啼修竹”将自然景象赋予生命,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感。
- 对仗: 诗中多处用对仗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回忆往事,展现了深厚的情谊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女潭: 美丽的自然景象,象征着纯洁与理想。
- 张公洞: 仙人居所,象征着长生不老与超脱。
- 丹砂: 追求长生的象征,寄托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向往。
- 银蟾、丹桂: 象征着丰收与美好,预示着未来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玉女潭”象征什么?
- A. 友谊
- B. 自然美
- C. 长生不老
- D. 人生哲理
-
诗人在回忆中提到与友人一起做什么?
- A. 写诗
- B. 炼丹
- C. 游玩
- D. 读书
-
诗中用到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 A. 比喻
- B. 拟人
- C. 对仗
- D. 以上皆是
答案
- B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的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 《渔舟唱晚》:描绘了自然美景与生活理想的诗作。
诗词对比
- 《送别》与《沁园春 其二十三》:两首诗都围绕送别主题,但前者更侧重于离别的伤感,后者则表现了对未来的期待与祝福。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作品集》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