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头鸭》
时间: 2025-01-14 00:02: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绿头鸭
作者: 许有壬 〔元代〕
广寒宫。秋期明日方中。
叹阴晴自来无定,何如今夕从容。
棹兰舟乱穿波月,斟玉斝清带荷风。
身世难期,欢娱易失,名言千载记坡公。
公曾道,凉天佳月,何必限春冬。
况复有,西宾共载,仙季相从。
笑疏狂兴来无尽,舣舟更策吟筇。
任诸君班荆藉草,环四岸度竹穿松。
飞上崇台,放开老眼,冰轮谁遣却朦胧。
多应是嫦娥见妒,胜事不教穷。
天知我,须臾风起,万里云空。
白话文翻译:
在广寒宫里,秋天的时节明天正好是中秋。
感叹阴晴变化无常,怎么今晚却如此从容。
撑着兰舟在波月中穿行,斟满玉斝清酒,伴着荷风。
身世难以预期,欢娱易于失去,千载名言记得坡公。
他曾说,凉天佳月,不必只限于春冬。
更何况还有西方的好友共载,仙女的时节相伴。
笑着疏狂,兴致无穷,停舟再策吟诗。
任由你们把荆棘藉草,环四岸、竹林松树穿行。
飞上高台,放眼望去,冰轮何人使它朦胧?
大概嫦娥对美事妒忌,不让它穷尽。
天知道我,瞬间风起,万里云空。
注释:
- 广寒宫:传说中月宫的名字,寓意高洁与清冷。
- 棹兰舟:兰舟指的是一种轻巧的船,形容舟行轻快。
- 斟玉斝:斟酒于玉制的酒器中,象征高雅与清饮。
- 坡公:指的是唐代诗人王维,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代表。
- 西宾:可能指代外地的朋友或客人,带有友好的意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有壬,元代诗人,精于诗词,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风格清丽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中秋时节,正值秋季,诗中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及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绿头鸭》通过描绘中秋的月光和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友情与时光流逝的思考。诗中以“广寒宫”开篇,立即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神秘而清冷的意境中,暗示着人情的冷暖与阴晴变化。接着,通过“棹兰舟乱穿波月”这一画面,诗人展现了在月光下游船的轻快与自由,暗含着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身世难期,欢娱易失”,这一句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变幻无常的哲学思考,欢愉的时光总是短暂而易逝。接下来的几句则提到“坡公”与“西宾”,不仅增添了历史典故的厚重感,也传达了诗人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的情感。
整首诗的最后,诗人以“天知我,须臾风起,万里云空”作结,既有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传达了一种孤独感与对内心世界的思索。整体来看,诗歌在清雅的意象中蕴含了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广寒宫。 - 引入神秘的月宫背景。
- 秋期明日方中。 - 暗示时间的流逝与中秋的临近。
- 叹阴晴自来无定,何如今夕从容。 - 感叹人生变幻无常,今晚却能安然自若。
- 棹兰舟乱穿波月,斟玉斝清带荷风。 - 描绘月下乘舟、饮酒的悠闲情景。
- 身世难期,欢娱易失,名言千载记坡公。 - 人生难以预测,欢乐易逝,引用王维的名言引发对友情的感慨。
- 公曾道,凉天佳月,何必限春冬。 - 引用王维,说明美好的时光不限于春冬。
- 况复有,西宾共载,仙季相从。 - 友人相伴,仙女的季节意象。
- 笑疏狂兴来无尽,舣舟更策吟筇。 - 诗人心中兴致高扬,继续吟咏。
- 任诸君班荆藉草,环四岸度竹穿松。 - 诗人放开手脚,尽情享受自然。
- 飞上崇台,放开老眼,冰轮谁遣却朦胧。 - 高台远眺,思考月亮的迷雾。
- 多应是嫦娥见妒,胜事不教穷。 - 以嫦娥嫉妒美事,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天知我,须臾风起,万里云空。 - 归结为天知我心,瞬息万变的自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冰轮,形象生动。
- 拟人:嫦娥被赋予情感,表达对美的嫉妒。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加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人生的无常、友情的珍贵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广寒宫:象征清冷与孤高。
- 兰舟:象征自由与轻快。
- 玉斝:象征高雅与清饮。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一种清新、高远的情感基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广寒宫”指的是哪个传说中的地方?
- A. 西天取经
- B. 月宫
- C. 天宫
- D. 地府
-
诗人提到的“坡公”是谁?
- A. 王维
- B. 李白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A. 友情的珍贵
- B. 生活的无常
- C. 对自然的热爱
- D. 以上皆是
答案:
- B
- A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许有壬的《绿头鸭》与苏轼的《水调歌头》,两者都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但前者更注重自然与人生的思考,而后者则更侧重于情感与哲理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