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浩浩阴风酿宿霾,道边佛刹记曾来。荞花不识秋光老,犹向桑阴密处开。
白话文翻译:
浩荡的阴风酿成了宿霾,路边的佛寺我曾经来过。荞麦花不懂得秋天的光阴已老,依然在桑树的阴影下密密开着。
注释:
- 浩浩:形容风势浩大,气势磅礴。
- 阴风:指阴冷的风,带有秋冬季节的寒意。
- 酿宿霾:指阴风使得雾霾加重,形成了持久的阴霾天气。
- 佛刹:佛教寺庙的简称,这里指路边的寺庙。
- 荞花:荞麦的花,通常在夏季开花,象征着生命力。
- 桑阴:指桑树的阴影,给人以凉爽和遮蔽的感觉。
典故解析:
- 佛刹:在中国文化中,佛教寺庙常常是修行和静思的场所,诗人提到曾经到访,可能暗示他对往昔的追忆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伯启,元代诗人,其作品多以写景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常常反映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九月重阳时节,诗人独自出行,看到自然景象,结合自身的感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力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感受,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首句“浩浩阴风酿宿霾”通过阴风与霾的结合,营造了一种沉重的氛围,似乎在预示着时光的无情和秋天的萧索。而“道边佛刹记曾来”,则引发了诗人对往昔的回忆,佛教的宁静与世事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思索。
在后两句中,荞花的描写则增添了一丝生机,尽管时光已老,但荞花依旧在桑树阴影下绽放,仿佛在传达一种不屈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坚持。这种对比让整首诗在沉重中又透出一丝希望,虽时光荏苒,但生命的美好依然存在。
整体来看,诗歌不仅仅是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诗人心灵深处的感悟,反映出对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浩浩阴风酿宿霾:描绘阴风的强烈,造成了长久的霾,象征着秋冬的沉闷。
- 道边佛刹记曾来:提到佛寺,暗示内心的宁静与对往昔的回忆。
- 荞花不识秋光老:荞麦花对季节变化的无知,象征着生命的坚持。
- 犹向桑阴密处开:荞花依然在阴暗处绽放,表达出生命的韧性和不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阴风比作酿造霾的力量,生动形象。
- 拟人:荞花“不识秋光老”,赋予植物以人的情感,增加了生动性。
- 对仗:两句之间的对比,展现了内心的矛盾与自然的变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与对生命力的赞美,虽然自然环境在变化,但生命的顽强与美好依然存在,鼓励人们在逆境中寻找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阴风:象征着秋冬的萧瑟与时光的流逝。
- 佛刹:象征宁静与内心的思索。
- 荞花:象征生命的韧性与对生活的坚持。
- 桑阴:象征庇护与生活的隐秘之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佛刹”是指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佛教寺庙
- C. 一种风格
- D. 一种天气
-
“荞花不识秋光老”这句中,荞花的态度是什么?
- A. 绝望
- B. 不屈
- C. 迷茫
- D. 知晓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往昔的怀念
- B. 对生命的思考
- C. 对自然的描写
- D. 对秋天的感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宁静。
- 李白《静夜思》:对往昔的思念与人生感悟。
诗词对比:
- 曹伯启与王维:两者均关注自然与内心,王维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而曹伯启则更倾向于直接的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