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周中丞备御关口》

时间: 2025-01-04 07:36:29

牙旗高建白羊东,鼓角殷殷瀚海空。

雪后锦裘行塞外,月明清啸满楼中。

幕南五部思归义,蓟北诸军尽立功。

燕颔书生人共羡,一朝投笔去平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周中丞备御关口 唐顺之 〔明代〕 牙旗高建白羊东,鼓角殷殷瀚海空。 雪后锦裘行塞外,月明清啸满楼中。 幕南五部思归义,蓟北诸军尽立功。 燕颔书生人共羡,一朝投笔去平戎。

白话文翻译:

在白羊东边高高竖起牙旗,战鼓和号角声响彻瀚海天空。 雪后穿着锦裘行走在塞外,月光下清亮的啸声回荡在楼中。 南方的五个部落思念归顺的正义,蓟北的军队都在立下战功。 有着燕颔的书生人人羡慕,一旦决定投笔从戎去平定边疆。

注释:

  • 牙旗:古代军中用的大旗,旗杆上装有象牙。
  • 白羊: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边疆地区。
  • 瀚海:古代指蒙古高原的大沙漠,这里泛指边疆广阔的地区。
  • 锦裘:华丽的皮衣,指军装。
  • 清啸:清亮的啸声,形容声音高亢。
  • 幕南五部:指南方的五个部落。
  • 蓟北:指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地区。
  • 燕颔:形容人的下巴像燕子一样尖,这里指英俊的相貌。
  • 投笔:指放弃文职工作,投身军旅。
  • 平戎:平定边疆的战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号荆川,明代著名文学家、军事家。他文武双全,曾参与抗击倭寇的战争,诗文多表现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顺之寄给周中丞的,周中丞可能是负责边防的官员。诗中描绘了边疆的军旅生活和将士们的英勇,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将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军旅生活,展现了将士们的英勇和边疆的壮丽风光。诗中“牙旗高建白羊东”和“鼓角殷殷瀚海空”描绘了边疆的军事氛围,而“雪后锦裘行塞外”和“月明清啸满楼中”则展现了将士们的豪迈和边疆的宁静。后两句“幕南五部思归义,蓟北诸军尽立功”和“燕颔书生人共羡,一朝投笔去平戎”则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将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自身的抱负和决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牙旗高建白羊东”:描绘了边疆的军事氛围,牙旗高高竖起,象征着军队的威严。
  2. “鼓角殷殷瀚海空”:鼓角声响彻天空,形容军队的声势浩大。
  3. “雪后锦裘行塞外”:雪后穿着锦裘行走在塞外,展现了将士们的豪迈。
  4. “月明清啸满楼中”:月光下清亮的啸声回荡在楼中,形容边疆的宁静和将士们的豪情。
  5. “幕南五部思归义”:南方的五个部落思念归顺的正义,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
  6. “蓟北诸军尽立功”:蓟北的军队都在立下战功,展现了将士们的英勇。
  7. “燕颔书生人共羡”:有着燕颔的书生人人羡慕,形容诗人的英俊和才华。
  8. “一朝投笔去平戎”:一旦决定投笔从戎去平定边疆,体现了诗人的抱负和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牙旗”比喻军队的威严,“燕颔”比喻英俊的相貌。
  • 拟人:如“鼓角殷殷瀚海空”中的“殷殷”赋予鼓角声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雪后锦裘行塞外,月明清啸满楼中”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边防将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自身的抱负和决心。通过描绘边疆的军旅生活和将士们的英勇,诗人展现了边疆的壮丽风光和将士们的豪情,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英勇将士的赞美。

意象分析:

  • 牙旗:象征军队的威严。
  • 鼓角:象征军队的声势。
  • 锦裘:象征将士的豪迈。
  • 明月:象征边疆的宁静。
  • 清啸:象征将士的豪情。
  • 燕颔:象征诗人的英俊和才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牙旗”象征什么? A. 军队的威严 B. 边疆的宁静 C. 将士的豪迈 D. 诗人的英俊

  2. 诗中的“燕颔书生”指的是谁? A. 周中丞 B. 唐顺之 C. 边疆将士 D. 其他文人

  3. 诗中的“投笔去平戎”表达了什么? A. 对和平的向往 B. 对英勇将士的赞美 C. 诗人的抱负和决心 D. 对边疆的思念

答案: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疆的军旅生活和将士们的英勇。
  • 杜甫的《兵车行》: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与唐顺之的《寄周中丞备御关口》都描绘了边疆的军旅生活,但王昌龄的诗更多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而唐顺之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将士们的英勇和边疆的壮丽风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唐顺之的《寄周中丞备御关口》。
  • 《明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顺之的生平和创作。
  • 《边塞诗研究》:探讨了边塞诗的特点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