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八景诗 其二 浙江秋涛》
时间: 2025-01-08 00:38: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怒挟西风势未休,
滔滔何处觅安流。
青山隔岸分吴越,
白浪排空混斗牛。
铁箭有灵来昨日,
素车遗恨已千秋。
晚来试倚樟亭立,
枫叶芦花满眼愁。
白话文翻译
怒涛伴着西风,势头依然未减;
奔腾的水流中,何处能找到安宁?
青山在河对岸,将吴越两地分隔;
白浪翻滚在空中,犹如混战中的牛斗。
铁箭似乎有灵,昨日已经飞来;
素车留下的遗憾,已经过去千年。
傍晚时分我倚着樟亭,
满眼愁苦尽在枫叶和芦花之间。
注释
- 怒挟:怒涛的气势。
- 安流:平静的水流。
- 吴越:指中国古代的两个地方,吴国和越国,象征地理分隔。
- 排空:翻腾的浪潮高耸入云。
- 铁箭有灵:形容箭矢如有灵性般飞来。
- 素车:白色的车,象征悲伤和遗憾。
- 樟亭:指一种亭子,可能为景点。
- 枫叶芦花:秋天的自然景象,象征愁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此诗的作者为佚名,具体生平不详。明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繁荣期,诗人们善于表达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常常通过写景抒情,展现出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
《西湖八景诗》是为描绘西湖美景而作的诗歌,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西湖自然美的向往与感叹。浙江秋涛是描绘秋季西湖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秋水秋风的感慨与思考。
诗歌鉴赏
《西湖八景诗 其二 浙江秋涛》是一首描写秋季西湖景色的诗,诗人通过对秋涛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开头以“怒挟西风势未休”引入,展现了秋天的激烈与狂野,给人以震撼的感觉。接着提到“滔滔何处觅安流”,表现了在自然力量面前,人们的渺小与无奈。
诗中“青山隔岸分吴越,白浪排空混斗牛”描绘了秋涛与山水的对比,形成鲜明的视觉冲击,暗示了地理的分隔与历史的沉淀。接下来,“铁箭有灵来昨日,素车遗恨已千秋”则转向了历史与情感的沉重,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人们内心的遗憾。
最后两句“晚来试倚樟亭立,枫叶芦花满眼愁”则使全诗回归到个人的情感上,展现出诗人在自然美景中所感受到的愁苦与思索。整首诗在气势与情感的交织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的深思,是一幅生动的秋日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怒挟西风势未休:形容秋天的风势如怒涛般汹涌,传达出一种强烈的力量感。
- 滔滔何处觅安流:询问在这样激烈的水流中,何处可以找到宁静,表现了对安逸的渴望。
- 青山隔岸分吴越:青山在水的两岸,将吴越两地隔开,象征地域的分隔与历史的延续。
- 白浪排空混斗牛:白色的浪潮像是在空中翻滚的斗牛,展现了自然景象的壮观与激烈。
- 铁箭有灵来昨日:暗指历史的痕迹,似乎有灵性的箭矢从过去飞来,令人怀念。
- 素车遗恨已千秋:白色的车象征着悲伤与遗憾,已经过去千年,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晚来试倚樟亭立:傍晚时分,诗人倚靠在樟亭上,表示一种静谧的状态。
- 枫叶芦花满眼愁:枫叶与芦花充满眼前,带来的是一种浓重的愁绪,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白浪排空混斗牛”比喻浪潮的高涨,增强视觉冲击力。
- 拟人:如“铁箭有灵”,赋予箭矢以灵性,增强情感的表现。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涛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历史遗憾的思考,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深沉的感慨与愁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象征秋天的来临与激烈的气候变化。
- 青山:代表稳定与历史的延续。
- 白浪: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变化。
- 铁箭:暗示历史的痕迹与战争的遗憾。
- 素车:象征悲伤与时间的流逝。
- 枫叶、芦花:象征秋天的美丽与愁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怒挟西风势未休”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平静
- B. 激烈
- C. 快乐
- D. 悲伤
-
青山隔岸分吴越,所描绘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地理的分隔
- B. 人与人的关系
- C. 时光的流逝
- D. 自然的宁静
-
“晚来试倚樟亭立”中的“樟亭”象征什么?
- A. 安静的地方
- B. 战斗的场所
- C. 人群的集聚
- D. 忘却的历史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 《登高》(王勃):描绘秋天景色与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杜甫)与《浙江秋涛》:两者均表现了对自然的感受,但杜甫更侧重于对家庭的思念与历史的忧虑,而《浙江秋涛》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个人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选》
- 《明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