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楼晓望》
时间: 2025-01-01 15:38: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独凭朱槛立凌晨,
山色初明水色新。
竹雾晓笼衔岭月,
频风暖送过江春。
子城阴处犹残雪,
衙鼓声前未有尘。
三百年来庾楼上,
曾经多少望乡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清晨时分,站在庾楼上眺望远方的情景。初升的阳光照耀着山水,竹林的雾气笼罩着山岭,月亮似乎还挂在天边,温暖的春风从江面送来。子城的阴影中,依然残留着雪,衙门的鼓声响起之前,周围还没有尘土的痕迹。三百年来,多少思乡的人曾在庾楼上眺望远方。
注释:
- 朱槛:红色的栏杆,指庾楼的栏杆。
- 山色初明水色新:形容清晨山水的色彩鲜明,充满生机。
- 竹雾:指清晨竹林间的雾气。
- 频风:温暖的春风。
- 子城:指城墙的阴影部分。
- 衙鼓:官府的鼓声,通常用于报时或召集。
- 望乡人:思念故乡的人。
典故解析:
“庾楼”是指庾信的楼,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庾楼常被用作思乡的象征,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思乡的诗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平易近人,内容广泛,尤以社会现实题材和抒情诗闻名。
创作背景:
《庾楼晓望》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他在杭州任职期间。诗中表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庾楼晓望》以清晨的景象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深切的思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开篇的“独凭朱槛立凌晨”,营造了一种孤独而清新的氛围,诗人独自倚靠在栏杆上,凝视着初升的晨光。接着,通过描写“山色初明水色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机,暗示着时间的新开始。
“竹雾晓笼衔岭月”一句,运用了细腻的意象,竹林的雾气和山岭的月亮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又富有诗意的画面。诗人用“频风暖送过江春”描绘了春风的温暖,表示了生活的希望和美好。接下来的“子城阴处犹残雪”,则通过对比,体现了冬天的余韵,虽然春天已到,但故乡的残雪依旧在,增加了思乡的情感。
最后两句“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道出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沉思,庾楼作为见证,承载了无数思乡之人的心情,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好,更深刻地表达了人情的温暖与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独凭朱槛立凌晨:独自倚靠在红色栏杆上,清晨的时刻。
- 山色初明水色新:山的颜色刚刚显现,水的颜色也显得新鲜。
- 竹雾晓笼衔岭月:竹林的雾气笼罩着山岭,月亮似乎还在。
- 频风暖送过江春:温暖的春风频频送来,穿过江水。
- 子城阴处犹残雪:子城的阴影处,仍然残留着雪。
- 衙鼓声前未有尘:官府的鼓声响起之前,四周还没有尘土的痕迹。
- 三百年来庾楼上:在庾楼上已经有三百年。
- 曾经多少望乡人:曾经有多少思念故乡的人在此眺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情感结合,表现思乡之情。
- 对仗:如“山色初明水色新”,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竹林、月亮、春风等意象交织,营造出清晨的美丽和思乡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反映了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朱槛: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 山色与水色:象征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竹雾:代表着清新与隐秘的美。
- 春风:象征生命的温暖和亲切。
- 子城:象征着历史的记忆与人们的思乡情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独凭朱槛立凌晨”中“朱槛”指什么? A. 红色栏杆
B. 竹子
C. 月亮 -
诗中“子城阴处犹残雪”表现了什么? A. 春天来临
B. 冬天的残余
C. 雪的融化 -
整首诗表达了哪个主题? A. 友情
B. 思乡
C. 自然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白居易《庾楼晓望》与杜甫《月夜忆舍弟》都表达了思乡情感,但白居易更偏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杜甫则更多关注个人情感与家庭关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