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

时间: 2025-01-04 09:29:26

当时无德御乾坤,广筑徒劳万古存。

谩役生民防极塞,不知血刃起中原。

珠玑旋见陪陵寝,社稷何曾保子孙。

降虏至今犹自说,冤声夜夜傍城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城 罗邺 〔唐代〕 当时无德御乾坤,广筑徒劳万古存。 谩役生民防极塞,不知血刃起中原。 珠玑旋见陪陵寝,社稷何曾保子孙。 降虏至今犹自说,冤声夜夜傍城根。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当时没有德行来统治天下,大规模修建长城只是徒劳,它将永远存在。过度征用百姓来防御边塞,却不知道战争的刀剑已经在中原兴起。珍贵的宝物很快就被用来陪葬,国家的社稷又怎能保护子孙后代呢?投降的敌人至今还在诉说,冤屈的声音夜夜在城墙根下回荡。

注释: 字词注释:

  • 无德:指统治者缺乏德行。
  • 御乾坤:统治天下。
  • 广筑:大规模修建。
  • 谩役:过度征用。
  • 极塞:边塞。
  • 血刃:战争的刀剑。
  • 珠玑:珍贵的宝物。
  • 陪陵寝:陪葬。
  • 社稷:国家。
  • 降虏:投降的敌人。
  • 冤声:冤屈的声音。

典故解析:

  • 长城:中国古代的防御工程,历史上多次修建,用以防备外敌入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邺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时政的批评为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罗邺对当时统治者无德行、过度征用百姓修建长城的批评,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长城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统治者无德行、过度征用百姓的不满,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诗中“当时无德御乾坤”直接批评了统治者的无能,而“广筑徒劳万古存”则表达了对长城修建的徒劳无功的看法。后两句“谩役生民防极塞,不知血刃起中原”揭示了统治者只顾边防,却忽视了内乱的危机。最后两句“降虏至今犹自说,冤声夜夜傍城根”则通过投降敌人的诉说,传达了百姓的冤屈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当时无德御乾坤”:批评统治者缺乏德行,无法有效统治天下。
  2. “广筑徒劳万古存”:指出修建长城的徒劳无功,但它将永远存在。
  3. “谩役生民防极塞”:过度征用百姓来防御边塞,显示出统治者的短视。
  4. “不知血刃起中原”:揭示了统治者忽视了内乱的危机。
  5. “珠玑旋见陪陵寝”:珍贵的宝物很快就被用来陪葬,暗示国家的衰败。
  6. “社稷何曾保子孙”:国家的社稷无法保护子孙后代,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7. “降虏至今犹自说”:投降的敌人至今还在诉说,传达了百姓的冤屈。
  8. “冤声夜夜傍城根”:冤屈的声音夜夜在城墙根下回荡,加深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修辞手法:

  • 比喻:“血刃”比喻战争的刀剑。
  • 拟人:“冤声夜夜傍城根”将冤屈的声音拟人化,使其更具感染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当时无德御乾坤”与“广筑徒劳万古存”。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当时统治者无德行、过度征用百姓的不满,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通过长城这一象征,作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城:象征国家的防御和统治者的无能。
  • 血刃:象征战争和内乱。
  • 珠玑:象征国家的财富和衰败。
  • 冤声:象征百姓的冤屈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无德”指的是什么? A. 统治者缺乏德行 B. 百姓缺乏德行 C. 长城缺乏德行 答案:A

  2. 诗中“血刃”比喻什么? A. 战争的刀剑 B. 长城的防御 C. 国家的财富 答案:A

  3. 诗中“冤声夜夜傍城根”表达了什么? A. 百姓的冤屈 B. 长城的坚固 C. 国家的繁荣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

诗词对比:

  • 罗邺的《长城》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但《长城》更侧重于对统治者的批评,而《登鹳雀楼》则更侧重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罗邺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