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
时间: 2025-01-08 23:49: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蓦山溪》
不如归去,作个清闲汉。
着甚来由,惹别人三长两短。
天公许大,何处不容身,
且谩着,有生涯,试待寻思看。
鉴湖里面,浅山林畔,
住个小庵儿,且随分粗衣淡饭。
嘲风咏月,萧散过平生,
尘世事,尽如麻,我也谁能管。
白话文翻译
不如回去吧,做个悠闲自在的人。
何必在这里纠结,惹得别人长短不一的闲话。
老天宽广,哪里都能容纳,
不妨随便过日子,慢慢思量看看。
在鉴湖边,浅浅的山林旁,
住个小庵,过着简单的衣食生活。
对着风吟唱,潇洒地度过一生,
世俗的事情,像麻一样繁杂,我又何必去管。
注释
- 归去:返回,回归。
- 清闲汉:悠闲自在的人。
- 三长两短:比喻长短不一的闲话或误解。
- 天公:老天,指自然或命运。
- 谩着:随意地、漫无目的地。
- 鉴湖:指鉴湖,可能为某个特定地名。
- 庵儿:小寺庙或隐居处。
- 粗衣淡饭:形容朴素简单的生活。
- 嘲风咏月:意指对自然的闲适吟咏。
- 尘世事:指世俗的事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蓦山溪》的作者为元代的一位无名氏,元代是中国戏曲和散曲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作品展现了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许多文人因政治动荡或个人原因选择隐居,以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诗歌鉴赏
《蓦山溪》通过清新的意象和洒脱的语调,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烦扰的淡漠。全诗开篇即表达出一种回归自然、回归内心的愿望,强调了清闲自在的生活才是理想的追求。
诗中“天公许大,何处不容身”一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信任与依赖,抒发了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其次,诗人在“嘲风咏月”的意境中表现出一种洒脱与从容,似乎无所畏惧,心无挂碍。
“尘世事,尽如麻”则是对世俗纷扰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世间琐事的无奈与淡漠。整首诗在语言上简洁明了,意象清新自然,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境,让人倍感舒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如归去,作个清闲汉。
- 表达了诗人希望归去过一种无忧无虑生活的愿望。
- 着甚来由,惹别人三长两短。
- 反思世俗纷扰,提醒人们不要因小事而烦恼。
- 天公许大,何处不容身,
- 传达出对天地广阔的信任与依赖。
- 且谩着,有生涯,试待寻思看。
- 提出随意生活、慢慢思考的生活态度。
- 鉴湖里面,浅山林畔,
- 具体描绘了隐居的理想场所。
- 住个小庵儿,且随分粗衣淡饭。
- 传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 嘲风咏月,萧散过平生,
- 表现出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 尘世事,尽如麻,我也谁能管。
- 表达了对世俗烦扰的淡漠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尘世事”比作“麻”,形象地表达出世事的繁杂与无奈。
- 拟人:如“嘲风咏月”,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表现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对仗:诗句结构上常见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简单而纯粹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闲:象征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 庵:代表隐居生活的安宁与自在。
- 鉴湖、浅山林:自然的意象,象征诗人向往的生活环境。
- 风、月:自然元素,象征灵感与自由的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清闲汉”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 A. 忙碌的人
- B. 悠闲自在的人
- C. 忧虑的人
-
诗中提到的“尘世事”比喻为什么?
- A. 金钱
- B. 麻
- C. 友情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战争的反思
-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C. 对爱情的追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王维的作品,表达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在。
- 《静夜思》:李白的诗作,传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悟。
诗词对比
- 《登高》与《蓦山溪》,两首诗均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但《登高》更为沉重,体现了对人生的无奈;而《蓦山溪》则更为轻快,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对元代诗词的全面解读。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提供诗词鉴赏的技巧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