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川马逢侍御使回十韵》
时间: 2024-12-29 21:07: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东川马逢侍御使回十韵
作者: 元稹
风水荆门阔,文章蜀地豪。
眼青宾礼重,眉白众情高。
思勇曾吞笔,投虚惯用刀。
词锋倚天剑,学海驾云涛。
南郡传纱帐,东方让锦袍。
旋吟新乐府,便续古离骚。
雪岸犹封草,春江欲满槽。
饯筵君置醴,随俗我餔糟。
莫叹巴三峡,休惊鬓二毛。
流年等头过,人世各劳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朋友的情景,开头提到荆门的水面辽阔,蜀地的文学气息浓厚。眼中看到的是宾客的礼重,眉头间流露着众人的高情。回忆起曾经的勇敢和才华,挥动笔杆如同用刀劈开虚空。词句如同天上的利剑,学问像在云涛中驾驭。南方的郡传递着轻纱的帐幕,东方则送上华丽的锦袍。正吟唱着新的乐府诗,便续写古人的离骚。雪封的岸边草还未发芽,春江水面即将溢满。饯别的筵席上君子饮酒,随俗我却饮用糟糠。不要惋惜巴山三峡,也不要惊讶白发苍苍。流年匆匆而过,世间人各有各的劳碌与辛苦。
注释:
- 荆门: 地名,指荆门地区,水面辽阔,象征开阔的胸怀。
- 蜀地: 指四川,以其文人雅士闻名。
- 思勇: 指的是“思勇”即思念英勇之士,表达对才华的怀念。
- 词锋: 指诗词的锋利与犀利。
- 乐府: 古代一种诗歌体裁,常用以表达民间生活和情感。
- 离骚: 屈原的名作,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 巴三峡: 指长江中的三峡,代表险峻的地理环境。
- 鬓二毛: 指头发渐白,象征年华已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字梦得,唐代诗人,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他以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闻名,尤其擅长写友人离别和人生感悟的诗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送别东川马逢侍御使的场合,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既有对友人前程的祝福,也有对人生苦乐的哲思,体现了元稹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送东川马逢侍御使回十韵》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送别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故,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祝福与人生的感慨。诗的开头以“风水荆门阔”引入,展现出一种辽阔的自然景象,而“文章蜀地豪”则指向了蜀地的文化底蕴,表达了对友人学识的赞赏。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眼青眉白的描写,展现了宴席上人们的重视与情感的高涨,体现出对友人出行的惋惜和期待。诗中涉及的“思勇曾吞笔”和“词锋倚天剑”等句子则暗喻了友人的才华与抱负,诗人对其未来的期望与祝福跃然纸上。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人生哲思,提及“流年”等头过,人世各劳劳,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理解和接受。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意象丰富,既有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也有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兼具感性与理性的优秀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水荆门阔,文章蜀地豪:描绘荆门的广阔水面与蜀地的文化氛围,意在表达人生的广阔。
- 眼青宾礼重,眉白众情高:眼神中流露出重视他人的礼遇,而眉头间则显现出人们的情感深厚。
- 思勇曾吞笔,投虚惯用刀:诗人回忆起友人的才华与勇气,才思如刀,劈开虚妄。
- 词锋倚天剑,学海驾云涛:形容友人的才华如天剑般锋利,学识如同驾驭云涛般广阔。
- 南郡传纱帐,东方让锦袍:描绘南方的轻纱与东方的华丽,象征着美好的祝福。
- 旋吟新乐府,便续古离骚:表达即使吟唱新诗,也要承接古人的情感。
- 雪岸犹封草,春江欲满槽:描绘自然的变化,象征着时间的流转。
- 饯筵君置醴,随俗我餔糟:在宴席上,君子饮酒,而自己则随俗饮用糟糠。
- 莫叹巴三峡,休惊鬓二毛:劝告不要惋惜自然景观,也不必为岁月白头而感到惊讶。
- 流年等头过,人世各劳劳:强调时间的流逝和人们在世间的辛苦,体现人生的无常。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子,例如“眼青宾礼重,眉白众情高”。
- 比喻: 使用“词锋倚天剑”等比喻,形象地表达友人的才华与气势。
- 象征: 自然景象如“雪岸”和“春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送别与人生的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哲学思考,情感深邃而真诚,富有哲理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荆门: 象征辽阔的胸怀与开阔的前景。
- 蜀地: 代表文化的深厚与文人之风。
- 天剑: 象征着才华与勇气。
- 春江: 代表生命的希望与更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
"流年等头过"中的“流年”指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自然景象
C. 人际关系 -
诗中提到的“南郡”传递的是怎样的意象? A. 清新自然
B. 文化底蕴
C. 美好祝福
答案:
- A. 唐代
- A. 时间的流逝
- C. 美好祝福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杜甫的《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元稹的《送东川马逢侍御使回十韵》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情感,但元稹更加侧重于人生的哲学思考,而白居易更侧重于自然与人生的关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元稹诗文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