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棘端虽非譬,至妙安可量。要知同罔象,然始见毫芒。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虽然棘刺的尖端不能完全比喻其精妙,但那至高的妙处又怎能测量呢?只有真正理解了无形之物,才能开始看到细微的迹象。
注释: 字词注释:
- 棘端:棘刺的尖端。
- 譬:比喻。
- 至妙:极其精妙。
- 安可量:怎能测量。
- 罔象:无形之物。
- 毫芒:极细微的迹象。
典故解析:
- 罔象:出自《庄子·逍遥游》,指无形无象的事物,常用来比喻难以捉摸或理解的深奥道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逊,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深邃的思想和情感。此诗可能是在探讨某种深奥的道理或哲理时所作。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思考某种难以言喻的精妙道理时所作,通过棘刺的尖端来比喻,表达了对深奥事物的探索和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棘刺的尖端来比喻深奥的道理,表达了诗人对至高妙处的追求和探索。诗中“棘端虽非譬,至妙安可量”一句,既表明了棘刺尖端不能完全比喻其精妙,又强调了至高妙处的不可测量性。后两句“要知同罔象,然始见毫芒”则进一步指出,只有真正理解了无形之物,才能开始看到细微的迹象,体现了诗人对深奥道理的深刻理解和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至高妙处的无限向往和探索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棘端虽非譬”:虽然棘刺的尖端不能完全比喻其精妙。
- “至妙安可量”:但那至高的妙处又怎能测量呢?
- “要知同罔象”:只有真正理解了无形之物。
- “然始见毫芒”:才能开始看到细微的迹象。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棘刺的尖端来比喻深奥的道理。
- 象征:罔象象征无形之物,毫芒象征细微的迹象。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至高妙处的追求和探索,表达了诗人对深奥道理的深刻理解和无限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棘端:棘刺的尖端,比喻深奥的道理。
- 罔象:无形之物,象征难以捉摸的深奥道理。
- 毫芒:极细微的迹象,象征对深奥道理的初步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棘端”比喻的是什么? A. 深奥的道理 B. 棘刺的尖端 C. 无形之物 D. 细微的迹象
-
诗中“罔象”出自哪部作品? A. 《庄子·逍遥游》 B. 《论语》 C. 《孟子》 D. 《老子》
-
诗中“至妙安可量”表达了什么意思? A. 至高的妙处可以测量 B. 至高的妙处难以测量 C. 棘刺的尖端可以测量 D. 无形之物可以测量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庄子·逍遥游》:探讨无形之物的深奥道理。
- 《老子》:探讨道家的深奥哲理。
诗词对比:
- 《庄子·逍遥游》与何逊的这首诗都探讨了无形之物的深奥道理,但《庄子·逍遥游》更注重哲理的阐述,而何逊的诗则更注重比喻和象征的运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庄子》:了解罔象的出处和详细背景信息。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深入了解何逊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