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夜怨
夜云生。夜鸿惊。
凄切嘹唳伤夜情。
空山霜满高烟平。
铅华沉照帐孤明。
寒月微。寒风紧。
愁心绝。愁泪尽。
情人不胜怨。
思来谁能忍。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夜晚,乌云渐渐升起,夜空中的鸿雁惊飞。
凄凉的鸣叫声刺痛了我夜晚的情感。
空旷的山间,霜满地,烟雾弥漫着宁静。
烛光微弱,照亮了孤单的帐篷。
寒月微弱,寒风紧逼,
我愁苦的心情无以言表,泪水已流尽。
情人之间的怨恨无法承受,
思念之苦,谁又能忍受?
注释:
- 夜鸿:夜空中的鸿雁,常象征离别与思念。
- 凄切:形容声音凄凉、切心。
- 铅华:指烛光,形容光线的沉重与微弱。
- 愁心绝:形容愁苦已到极点。
- 情人不胜怨:情人之间的怨恨难以承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紫阳,南北朝时期的著名道士和诗人,擅长道教的理论及修道,是当时著名的道教领袖之一。他的诗歌多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风格清新淡雅。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陶弘景晚年,正值他对人生、自然及情感的深思熟虑之际。在孤独的寒夜中,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离别和思念的苦楚,反映了他对感情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寒夜怨》是一首充满孤独与思念的诗。陶弘景通过描绘寒冷的夜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开头几句“夜云生。夜鸿惊。”即营造了一个寂静而又略显紧张的夜晚气氛,乌云笼罩,鸿雁惊起,似乎在预示着某种不安和离愁。接着“凄切嘹唳伤夜情”则通过鸿雁的鸣叫,进一步深化了离愁的主题。此处,诗人巧妙地将可闻的声音与可见的景象结合,使得情感更加生动。
“空山霜满高烟平”描绘了寒冷的自然环境,霜覆盖大地,烟雾弥漫,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而“铅华沉照帐孤明”则通过烛光的微弱与孤独,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单与无助。诗的后半部分愈发沉重,尤其是“愁心绝。愁泪尽。”的表述,直接传达出诗人感情的极度压抑与无奈。
最后两句“情人不胜怨。思来谁能忍。”更是将整首诗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情感的深沉思考与无尽的苦痛,令人动容。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孤独、离别和思念的深刻感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夜云生:夜晚的云层开始升起,暗示天气的变化和情绪的起伏。
- 夜鸿惊:夜空中的鸿雁被惊动,象征着分离和思念。
- 凄切嘹唳伤夜情:鸿雁的鸣叫声悲切,深深地刺痛了诗人的夜晚情感。
- 空山霜满高烟平:描绘空旷的山间,霜满地,烟雾缭绕,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意境。
- 铅华沉照帐孤明:微弱的烛光照亮孤独的帐篷,表现出孤独的状态。
- 寒月微:寒冷的月光微弱,暗示着夜的寒冷和情感的孤寂。
- 寒风紧:寒风紧迫,进一步强调了寒冷的氛围和内心的压抑。
- 愁心绝:心中愁苦已到无以言表之境。
- 愁泪尽:泪水已经流尽,表示悲伤已至极点。
- 情人不胜怨:情人之间的怨恨难以承受,情感的重压。
- 思来谁能忍:思念的痛苦,令人无法忍受。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铅华沉照”以烛光比喻孤独与无助。
- 拟人:夜鸿的惊飞表现了情感的激烈。
- 对仗:如“寒月微。寒风紧。”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本诗核心在于表达孤独与思念之苦,展示了人在寒冷夜晚的脆弱与情感的深重。
意象分析:
- 夜云:象征变化的时空,暗示着不安与离愁。
- 鸿雁:传统象征离别与思念,尤其在夜晚的环境中更显孤独。
- 霜:象征寒冷与孤寂,营造出冷清的氛围。
- 烛光:象征希望与孤独,微弱的光辉映射出内心的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夜鸿惊”中的“鸿”指的是: A. 一种花
B. 一种鸟
C. 一种鱼
D. 一种兽 -
“寒月微”的“寒”指的是: A. 热情
B. 冷清
C. 温暖
D. 暖和 -
本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A. 欢乐
B. 愤怒
C. 孤独和思念
D. 轻松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陶弘景《寒夜怨》与李白《月下独酌》均表现对孤独的感受,但陶的诗更为沉重、内敛,而李白的诗则多了几分洒脱与豪放。两者在意象与情感的传达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陶弘景诗文集》
- 《南北朝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