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瓶儿》

时间: 2024-10-02 21:10:48

春深春残春逝去。

山泽畔、行吟无据。

独夜迷归路。

一星如月,桥上空凝伫。

桥下星浸光一掬,有流水、及时相语。

肯为相留否?

万荷倾盖,相候还如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茶瓶儿
春深春残春逝去。
山泽畔行吟无据。
独夜迷归路。
一星如月,桥上空凝伫。
桥下星浸光一掬,
有流水及时相语。
肯为相留否?
万荷倾盖,相候还如许。

白话文翻译:

春天深了,春天已过,春天悄然逝去。
在山野的边缘,我吟唱却无凭据。
夜深人静,我迷失了归路。
一颗星星如同明月,桥上空无一人静静伫立。
桥下的星光如水般浸润,
有流水在及时地与我倾诉。
你愿意为我停留吗?
万千荷花倾覆着,等待的情景依旧如昔。

注释:

  • 春深春残春逝去:春天已经到了尾声,春光逐渐消逝。
  • 行吟无据:吟唱时没有依据或参考,可能指内心的孤独。
  • 独夜迷归路:在夜晚独自徘徊,迷失了回家的路。
  • 一星如月:形容星星的光辉像月亮一样明亮。
  • 桥上空凝伫:在空荡荡的桥上静静伫立。
  • 星浸光一掬:星光如水般浸润,形象生动。
  • 流水及时相语:流水在适时与我交流,表现出一种自然的亲切感。
  • 万荷倾盖:形容无数荷花倾斜,象征对待的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茅于美(1896年-1973年),字戈斋,江苏无锡人。茅于美是近现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曾参与新文化运动,并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闻名。其作品多以自然为题材,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茶瓶儿》创作于春季,诗人通过春天的景象抒发个人情感,反映了对春天流逝的感伤以及对归属感的渴望。

诗歌鉴赏:

《茶瓶儿》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诗人在春天的背景下,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和对孤独的思考。开篇通过“春深春残春逝去”三句,表现春天的不同阶段,暗示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诗中,山水之间的吟唱似乎显得无依无靠,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失。

在“独夜迷归路”中,夜晚的孤寂和无助感尤其突出,诗人迷失在夜色中,象征着对生活方向的疑惑与不安。接下来的“桥上空凝伫”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画面,诗人孤独地站在桥上,仰望星空,似乎在追寻什么。

“桥下星浸光一掬,有流水及时相语”则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虽然孤独,但自然的流动与星光的交融仿佛在告诉诗人,生命中总有温暖的存在。最后的“肯为相留否?”表达了诗人对情感的渴望与希冀,万荷倾盖的意象则象征着生活中的等待与期待。

整首诗在意象上恰到好处,情感上细腻而深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深春残春逝去: 反映春季的时间流逝,暗示物是人非。
  2. 山泽畔行吟无据: 表达在自然中吟唱,内心却无所依托。
  3. 独夜迷归路: 强调孤独与迷失,表明对方向的困惑。
  4. 一星如月,桥上空凝伫: 形象描绘孤独的情境,星光与月光的对比,增强了孤寂感。
  5. 桥下星浸光一掬,有流水及时相语: 自然景象中的交流,给人以温暖的慰藉。
  6. 肯为相留否?: 表达对情感的渴望,期盼他人的陪伴。
  7. 万荷倾盖,相候还如许: 通过荷花的意象,象征期待与守候。

修辞手法:

  • 比喻: “一星如月”,将星星比作月亮,增强了诗意。
  • 拟人: “流水及时相语”,赋予流水以人性,表现自然的亲切。
  • 对仗: 多处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孤独与归属感展开,表达了对春天流逝的惋惜,渴望在自然与情感中找到归属,反映出人对生命、时间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象征生命的开始与希望,亦是时光流逝的标志。
  • : 表达孤独、迷茫的情感。
  • 星月: 象征希望与梦幻,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 : 连接两岸,象征着人生的选择与交汇。
  • 流水: 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春深春残春逝去”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春天的美好
    b) 春天的结束与时间的流逝
    c) 春天的繁荣

  2. “独夜迷归路”中的“迷”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兴奋
    b) 恐惧
    c) 迷茫与困惑

  3. “桥下星浸光一掬”中的“星”象征着什么? a) 生命的希望
    b) 过去的回忆
    c) 未来的无限

答案:

  1. b) 春天的结束与时间的流逝
  2. c) 迷茫与困惑
  3. a) 生命的希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 《春晓》 孟浩然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与茅于美的《茶瓶儿》都表现了孤独的情感,但前者更为直接,后者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诗词选》
  • 《茅于美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