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集贤刘郎中对月见寄,兼怀元浙东》

时间: 2025-01-19 18:13:50

月在洛阳天,天高净如水。

下有白头人,揽衣中夜起。

思远镜亭上,光深书殿里。

眇然三处心,相去各千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在洛阳天,天高净如水。
下有白头人,揽衣中夜起。
思远镜亭上,光深书殿里。
眇然三处心,相去各千里。

白话文翻译:

月亮悬挂在洛阳的天空,天空高远清澈如水。
下面有一位白头老人,在中夜时分披衣而起。
我在镜亭上思念远方的友人,
而灯光深处的书房里也充满了思绪。
彼此的心灵虽在三处,却相距千里之遥。

注释:

  • :这里指明亮的月亮,象征思念与寄情。
  • 洛阳:古代中国的都城之一,象征着繁华与历史。
  • 白头人:比喻年长者,常常让人联想到智慧与沧桑。
  • 揽衣:表示披上衣物,准备出行或起身。
  • 镜亭:古代的亭子,用于观景、聚会等。
  • 光深:形容灯光明亮而深邃,增添了思考的氛围。
  • 眇然:微小的样子,暗示距离的遥远与心灵的孤独。

典故解析:

  • 洛阳:唐代的文化中心,也是许多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象征着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 镜亭:常用于古诗中,象征着思念与回忆的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因其作品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而受到广泛喜爱。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白居易在洛阳时,表达了他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描绘的月夜景象与思乡情绪相结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谊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反思。开头两句描绘了一个清朗的月夜,月亮和天空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宁静与美好。然而,随着诗的深入,诗人却引入了“白头人”和“思远”的意象,逐渐将读者的视线转向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诗中通过“镜亭”和“书殿”这两个意象的对比,展现了个人情感的复杂性,既有对友人的美好回忆,又有现实中的距离感。最后一句“相去各千里”,将这种思念的情感推向高潮,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惆怅。

诗词解析:

  • 第一句“月在洛阳天”直接点明了时间与地点,营造出一个清晰的意境。
  • 第二句通过“天高净如水”的比喻,进一步深化了月夜的宁静之感。
  • 第三句的“下有白头人”引入了人,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暗示着诗人的孤独。
  • 第四句“思远镜亭上”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思念,光与影的对照使得此情更加动人。
  • 最后两句“眇然三处心,相去各千里”则是全诗的情感总结,强调了距离与思念的不可调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天空比作“净如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 对仗:诗中“月在洛阳天”与“下有白头人”形成了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最后两句的结构相似,形成排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意象分析:

  • :象征思念与团圆,常见于古诗词中,是亲情与友情的寄托。
  • 镜亭:代表着思念与怀旧之情,古往今来文人常以亭台楼阁寄情。
  • 白头人: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增添了诗的沉重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洛阳”象征什么? A. 贫穷
    B. 繁华与历史
    C. 农田

  2. “白头人”在诗中代表什么? A. 年轻人
    B. 智慧与沧桑
    C. 强壮的汉子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思念与无奈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白居易的《酬集贤刘郎中对月见寄,兼怀元浙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以月亮为意象,均表达了思乡与思念之情,但白居易的诗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李白则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感。两者在情感的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