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八咏录三 其三 沪渎垒》

时间: 2025-01-01 13:42:57

袁公筑垒吴淞口,废址犹存沪渎名。

先驻孤军防险地,已胜痴将假阴兵。

涛舂海岸喧鼙鼓,云合江天拥旆旌。

豪杰不将成败论,千年青史见忠贞。

意思解释

静安八咏录三 其三 沪渎垒

原文展示:

袁公筑垒吴淞口,
废址犹存沪渎名。
先驻孤军防险地,
已胜痴将假阴兵。
涛舂海岸喧鼙鼓,
云合江天拥旆旌。
豪杰不将成败论,
千年青史见忠贞。

白话文翻译:

袁公在吴淞口筑起了防御工事,
即使废弃的地方,仍然留存着沪渎的名声。
他先在这险要之地驻扎孤军,
已经胜过那些空想的将领和假设的阴兵。
海浪拍打着海岸,喧嚣的鼓声震耳欲聋,
云彩聚集,江天之间飘扬着旗帜。
豪杰们不以成败来论英雄,
千年之后的青史将铭记他们的忠贞。

注释:

  • 袁公: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指挥官袁崇焕。
  • :指防御工事或堡垒。
  • 沪渎:指的是吴淞口,具有重要的军事和航运意义。
  • 孤军:孤立的军队,形容袁崇焕在险地的坚守。
  • 阴兵:指的是虚构或假想的军队,形容不切实际的战略。
  • 涛舂:形容海浪汹涌的样子。
  • 鼙鼓:指战鼓,喻指鼓声。
  • 旆旌:指战旗,象征军队的气势。
  • 青史:历史,尤其是指被后人铭记的历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钱岳,元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与咏史诗,其作品常反映历史人物与事件,风格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元代,正值国家动荡、边疆紧张的时期,诗人借古抒怀,缅怀袁崇焕的忠贞与英勇,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与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袁崇焕在吴淞口筑垒为引子,反映了元代边疆防御的紧迫性和历史人物的忠诚。诗中通过描绘历史事件,传达了对伟大将领的钦佩与对国家的担忧。诗的开头两句直接点出袁公筑垒的事实,展示出他为国家安全所做的努力。接着,诗人用“孤军”一词强调了袁崇焕在险境中的坚守,表现出一种孤独但又坚定的英雄形象。后半部分则描绘了战斗的场景,海浪与战鼓的结合,渲染出紧张的氛围,而“云合江天拥旆旌”则展现出壮丽的战斗场面,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最后两句则引入了更深层的哲学思考,豪杰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强调了忠贞与信仰的价值,千年之后,真正的英名将铭刻在青史之上。这种思维的升华,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忠诚与理想的深刻反思,让人深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袁公筑垒吴淞口:点明地点与人物,表现出防御的重要性。
  • 废址犹存沪渎名:即使是废弃的工事,仍然有其历史的价值与名声。
  • 先驻孤军防险地:突出袁崇焕面对险境的决心与勇气。
  • 已胜痴将假阴兵:表明真实的战斗胜过那些空想的战略。
  • 涛舂海岸喧鼙鼓:描绘战斗的激烈场景,营造出紧张气氛。
  • 云合江天拥旆旌:展现出壮观的战争场面,增强诗的气势。
  • 豪杰不将成败论:强调忠诚与理想的价值,超越了物质的成败。
  • 千年青史见忠贞:总结全诗,表明真正的英雄精神不受时空限制,永载史册。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涛舂海岸”和“云合江天”,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阴兵”比喻虚拟的威胁,突显出真实与幻想的对比。
  • 夸张:描绘海浪与鼓声的喧嚣,强调战斗的激烈。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忠贞的精神与英雄的气质,强调尽管身处险境,真正的英雄并不惧怕失败,反而将忠诚与信仰视为最重要的价值。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与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吴淞口:象征着国家安全与防御。
  • 孤军:代表着坚韧与勇气。
  • 涛舂与鼙鼓:象征战争的激烈与紧迫。
  • 旆旌:象征荣耀与壮丽的战斗场面。
  • 青史:象征历史的记忆与忠诚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袁公”指的是谁?

    • A. 袁崇焕
    • B. 袁世凯
    • C. 袁绍
    • D. 袁枚
  2. 诗中“孤军”的意思是:

    • A. 孤立的军队
    • B. 强大的军队
    • C. 幽灵部队
    • D. 友军
  3. “千年青史见忠贞”中的“青史”指的是什么?

    • A. 青色的书籍
    • B. 古代的历史
    • C. 现代的历史
    • D. 未来的历史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
  • 《赤壁赋》苏轼

诗词对比: 与王昌龄的《出塞》相比,钱岳的《沪渎垒》更侧重于历史人物的忠诚与坚守,而《出塞》则表现了对战争与离别的感慨。两者在主题上均有对国家安危的关注,但表达的情感与意象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钱岳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