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

时间: 2025-01-06 15:22:48

那日雪中梅,此日青青果。

袅袅向人前,杨柳真娇娜。

一尺过江山,径上烟云舸。

寂寞旧庭园,暮霭梧桐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那日雪中梅,此日青青果。袅袅向人前,杨柳真娇娜。一尺过江山,径上烟云舸。寂寞旧庭园,暮霭梧桐锁。

白话文翻译:

过去那一天,雪中梅花盛开,如今却是青翠的果实。轻柔的姿态向人展示,杨柳真是娇美可人。游弋在江山之上,水面上烟云缭绕的小船。寂寞的旧庭院,暮色中梧桐树锁住了光阴。

注释:

  • 那日:指过去的某一天。
  • 雪中梅:雪中盛开的梅花,象征着坚韧和高洁。
  • 青青果:指的是青翠的果实,象征着生命的繁荣和希望。
  • 袅袅:形容轻盈柔和的样子。
  • 娇娜:形容姿态美丽、妩媚。
  • 一尺过江山:可能指船只在水面上游弋的景象,一尺指的是船的高度或水面的高度。
  • 烟云舸:烟雾缭绕的小船,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
  • 寂寞旧庭园:指的是曾经热闹的庭院,如今显得孤寂。
  • 暮霭:指黄昏时的朦胧光影。
  • 梧桐锁:指梧桐树下的景象被暮色锁住,暗示时光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鸿,现代诗人,作品多以自然、人生哲学为主题,语言简练而富有情感,常用传统的诗词形式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生查子》创作于某个冬末春初的时节,反映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敏感,以及对旧日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生查子》以季节的变化为线索,贯穿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时间流逝的思考。开头的“那日雪中梅,此日青青果”,一方面描绘了梅花与果实之间的对比,另一方面也象征着生命不同阶段的美丽与希望。梅花在雪中盛开,代表着冬季的坚韧与优雅,而青青的果实则象征着春夏的繁荣与希望。

接下来的“袅袅向人前,杨柳真娇娜”,通过生动的描绘,传达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杨柳轻柔的姿态与色彩,仿佛在向人们展示自然的魅力,暗示着生活的活力。

“一尺过江山,径上烟云舸”则展现了一幅宁静的江山画面,水面上的小船与烟雾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给人以遐想。

最后的“寂寞旧庭园,暮霭梧桐锁”则让人感到一丝惆怅,旧庭院的寂寥与暮色的锁住,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无情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切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那日雪中梅: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梅花在严寒中绽放。
  • 此日青青果:对比现在的生机与希望,果实的青翠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 袅袅向人前:描绘杨柳的轻盈姿态,引发观者的注意。
  • 杨柳真娇娜:进一步强调杨柳的美丽,表现出春天的温柔。
  • 一尺过江山:描写自然景观,小船在水面上游弋,展现宁静的生活。
  • 径上烟云舸:描绘水面上的烟云,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
  • 寂寞旧庭园:反映对过去的怀念,旧庭院的孤寂令人感伤。
  • 暮霭梧桐锁:黄昏的景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锁住了美好回忆。

修辞手法:

  • 比喻:梅花与果实的对比,象征着不同生命阶段的美丽。
  • 拟人:杨柳“向人前”的姿态,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使得语言更加工整和富有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坚韧、高洁,象征着冬季的美好。
  • :生命的繁荣与希望。
  • 杨柳:春天的象征,代表着温暖与柔美。
  • 江山:壮丽的自然景观,象征着广阔的生活。
  • 庭园:象征着旧日的温馨与怀旧。
  • 梧桐:与时间、记忆相关,寓意深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雪中梅”象征着什么?

    • A. 坚韧与优雅
    • B. 春天的温暖
    • C. 秋天的枯萎
  2. “袅袅向人前”中的“袅袅”是形容什么?

    • A. 风的声音
    • B. 轻盈的姿态
    • C. 大雨倾盆
  3. 诗中最后一句“暮霭梧桐锁”的含义是?

    • A. 时间的流逝与孤寂
    • B. 春天的来临
    • C. 夏日的繁茂

答案:

  1. A. 坚韧与优雅
  2. B. 轻盈的姿态
  3. A. 时间的流逝与孤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秦鸿的《生查子》与李白的《静夜思》,前者描绘了自然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而后者则是对思乡之情的直接表达,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更为细腻,后者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2. 《现代诗人秦鸿的创作研究》
  3. 《古诗词的意象与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