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师子林 高启 〔明代〕 雨余鸟语凉,斜阳竹深见。频来非看花,借读高僧传。
白话文翻译:
雨后鸟儿的叫声带来凉意,斜阳下竹林深处隐约可见。我频繁来此并非为了赏花,而是借机阅读高僧的传记。
注释:
字词注释:
- 雨余:雨后。
- 鸟语:鸟儿的叫声。
- 凉:凉爽的感觉。
- 斜阳:傍晚的阳光。
- 竹深见:竹林深处隐约可见。
- 频来:频繁地来访。
- 非看花:不是为了观赏花朵。
- 借读:借机阅读。
- 高僧传:高僧的传记。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明确提及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明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此诗可能创作于作者游览某处竹林时,表达了他对高僧传记的兴趣和对自然景色的欣赏。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一个雨后的傍晚,作者在竹林中散步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高僧传记的兴趣,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竹林的静谧画面。首句“雨余鸟语凉”,通过鸟语带来的凉意,传达了雨后的清新与宁静。次句“斜阳竹深见”,以斜阳映照下的竹林深处,营造出一种幽深而神秘的氛围。后两句“频来非看花,借读高僧传”,表明作者来此的目的并非为了赏花,而是为了在宁静的环境中阅读高僧的传记,体现了作者对精神追求的重视。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双重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雨余鸟语凉”:雨后,鸟儿的叫声带来凉爽的感觉,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 “斜阳竹深见”:傍晚的阳光斜照在竹林深处,隐约可见,增添了一种幽深神秘的氛围。
- “频来非看花”:作者频繁来此,并非为了观赏花朵,暗示了其他的目的。
- “借读高僧传”:作者借机阅读高僧的传记,表达了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修辞手法:
- 拟人:“鸟语凉”将鸟儿的叫声拟人化,赋予了它带来凉爽感觉的能力。
- 对仗:“雨余”与“斜阳”,“鸟语”与“竹深”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精神追求的重视。通过雨后竹林的静谧画面,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对高僧传记的兴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余:雨后的清新与宁静。
- 鸟语:鸟儿的叫声,带来凉爽的感觉。
- 斜阳:傍晚的阳光,增添幽深神秘的氛围。
- 竹深:竹林深处,隐约可见,营造出一种幽深神秘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雨余鸟语凉”表达了什么意境? A. 雨后的清新与宁静 B. 鸟儿的叫声带来凉爽的感觉 C. 傍晚的阳光斜照 D. 竹林深处的幽深神秘
-
作者频繁来此的目的是什么? A. 观赏花朵 B. 阅读高僧的传记 C. 欣赏自然景色 D. 寻找灵感
-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拟人、对仗 B. 比喻、排比 C. 夸张、反复 D. 设问、对比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竹里馆》:同样描绘了竹林的静谧与幽深,体现了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追求。
诗词对比:
- 王维的《竹里馆》与高启的《过师子林》:两首诗都描绘了竹林的静谧与幽深,但王维的诗更多地体现了隐逸与超脱的情怀,而高启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高启诗集》:收录了高启的众多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与创作特点。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与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