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栖嵓寺三首 其二
王恽 〔元代〕
一径萦纡入杳冥,
望川亭迥夕阳明。
欲知眼界宽多少,
放出秦川似掌平。
白话文翻译:
一条小路蜿蜒曲折地通向深邃的山林,
在高高的望川亭上,夕阳的光辉格外明亮。
想知道眼界开阔到什么程度,
不妨把秦川的景色放在手掌上来比较。
注释:
- 萦纡:形容道路曲折。
- 杳冥:形容深邃幽暗、看不见尽头。
- 望川亭:指一座可以远眺河流的亭子。
- 夕阳明:夕阳下的景色明亮。
- 眼界:视野、见识。
- 秦川:指陕西一带的川地,象征广大开阔的视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恽(生卒年不详),元代诗人,以山水诗和咏怀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王恽游访栖嵓寺时,受到自然美景的启发,表达了诗人在幽静环境中对人生和视野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人生境界的感悟。开篇以“一径萦纡入杳冥”点明了环境的幽静和道路的曲折,这不仅展示了外部景象,更隐喻了人生的复杂与不易。接着,“望川亭迥夕阳明”则通过夕阳的明亮,象征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则引导读者思考,阐述眼界的宽广与否与所处环境的关系,暗示只有放开局限,才能真正理解自然与人生的广阔。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的感怀,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思,体现了王恽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径萦纡入杳冥:一条小路蜿蜒曲折,通向幽深的山林,暗示着探索未知的旅程。
- 望川亭迥夕阳明:在高高的亭子上俯瞰,夕阳洒下明亮的光辉,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 欲知眼界宽多少:想要知道自己的视野有多开阔,表达出对知识与视野的渴望。
- 放出秦川似掌平:将秦川的广阔景象比作手掌的平坦,意在强调视野的开阔与丰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秦川比作手掌,形象地表达了广阔的视野。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自然与人生的关系,表达了追求宽广视野、开阔心境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 小径:象征人生的道路,曲折而深邃。
- 望川亭:象征高处的见识和远望的视野。
- 夕阳:象征希望和美好的未来。
- 秦川:象征辽阔的自然与人生的广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写的小路是什么样的?
A. 直线
B. 蜿蜒曲折
C. 宽阔 -
“望川亭”的作用是什么?
A. 休息
B. 远眺
C. 玩耍 -
诗人希望通过比较哪种景象来理解眼界的宽广?
A. 自然景色
B. 秦川
C. 河流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相比,王恽的诗更注重内心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而李白则强调瞬间的自然美和豪放的精神。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山水诗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