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宋地鹢飞初,湘川燕起馀。
扫坛聊动竹,吹薤欲成书。
苍梧洞犹在,合浦树应疏。
阳乌一转翅,千里定非虚。
白话文翻译:
在宋地,鹢鸟刚刚飞起,湘江和川流中的燕子也开始飞翔。
清扫祭坛,竹子轻轻摇动,吹动的薤草似乎要写成文字。
苍梧山的洞穴依然存在,合浦的树木也应该变得稀疏。
阳光下的乌鸦一展翅,千里的飞行绝非空谈。
注释:
- 鹢:一种小鸟,常在水边栖息。
- 湘川:指湘江和川流,寓意水边的风光。
- 扫坛:指清扫祭坛,象征着祭祀的仪式。
- 薤:一种香草,古人常用其拂动以发出声响,象征文学创作。
- 苍梧:指苍梧山,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山。
- 合浦:合浦是古代的地名,也象征着物是人非。
- 阳乌:指阳光下的乌鸦,象征自由和远行。
典故解析:
- 苍梧洞:与《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有关,苍梧山是神仙居住之地。
- 合浦树:合浦是传说中出产珍珠的地方,象征着美好与富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庾肩吾,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擅长山水诗,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庾肩吾在诗中通过对风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局的感慨。
诗歌鉴赏:
《咏风诗》以优美的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初春时节的鸟鸣与生机。诗人在开篇即通过“宋地鹢飞初,湘川燕起馀”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春日画面。鹢鸟和燕子分别在水边和河川中飞翔,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与活力。接下来的“扫坛聊动竹,吹薤欲成书”则通过祭坛的扫动与风中的薤草声,勾勒出一种静谧中带有生动气息的场景,仿佛是自然在与人交流,启发着诗人的创作。
“苍梧洞犹在,合浦树应疏”则引入了历史与传说,苍梧山的洞穴依然存在,象征着不变的过去,而合浦的树木则因时光的流逝而变得稀疏,暗示着世事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最后一句“阳乌一转翅,千里定非虚”则展现了对自由追求的渴望,阳光下的乌鸦展翅飞翔,象征着梦想的追寻和希望的存在。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盼,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美学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宋地鹢飞初”:描绘了春天的到来,鹢鸟在水边飞翔,象征着生机。
- “湘川燕起馀”:燕子的飞起,进一步增强了春意。
- “扫坛聊动竹”:祭坛的清扫,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和传统的敬畏。
- “吹薤欲成书”:薤草的声音像是在书写,暗示着诗人的灵感。
- “苍梧洞犹在”:苍梧山的洞穴,象征着历史的积淀。
- “合浦树应疏”:树木的疏落,反映了时光的流逝与变化。
- “阳乌一转翅”:乌鸦自由飞翔,象征着追求梦想的勇气。
- “千里定非虚”:表达了对梦想的信心与坚定。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情感结合,形成生动的意象。
- 拟人:通过“吹薤欲成书”赋予薤草以人的行为,增强诗的情感表达。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传统的尊重以及对生活的思索,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鹢: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 燕:象征着自由与希望。
- 薤:代表着灵感与创造。
- 苍梧:象征着历史与传说。
- 合浦:象征着美好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宋地鹢飞初”中提到的“鹢”指的是哪种鸟?
- A. 燕子
- B. 鹢鸟
- C. 雀鸟
-
“苍梧洞犹在,合浦树应疏”中提到的“合浦”象征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物是人非
- C. 诗人的理想
-
诗的整体情感基调是?
- A. 悲伤
- B. 愉悦
- C. 思考与感慨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更多地反映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则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虽风格略有不同,但主题相似。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庾肩吾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