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雁吟 其二》
时间: 2025-01-01 17:43: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雁吟 其二
作者: 张翥 〔元代〕
雁啄啄,飞搏搏。江边虞人缚矰,人饥处处规尔肉。岂知雁饥肉更薄,城中卖雁不直钱,市头籴米斗五千。妻儿煮糜不敢饱,朝朝射雁出江边。不闻关中易子食,空里无人骨生棘。县官赈济文字来,汝尚可生当自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雁在空中飞翔的情景,啄食、搏击的声音随处可闻。在江边,有人用网捕捉雁,而人们则因饥饿而四处寻找肉食。没想到雁也同样饥饿,它们的肉更加瘦弱。城里卖雁的价格不高,市场上米的价格却涨到了五千斗。妻儿煮的粥不敢吃饱,天天去江边射雁。听说关中地区已经开始吃人肉,而空中却没有人骨,只长出荆棘。县官发来的赈济文字虽然来了,但你们还得靠自己生存。
注释
- 啄啄:形容雁啄食的声音。
- 搏搏:形容雁飞翔时的动作。
- 虞人:捕雁的人。
- 矰:一种捕鸟的网。
- 规尔肉:指觅食。
- 岂知:哪里知道。
- 直钱:价格公道。
- 籴米:买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翥,元代诗人,字子久,号天池,出生于元朝末年。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关注社会民生,表达对疾苦人民的同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时期,饥荒和战乱使得人民生活困苦,张翥通过描绘人与雁的关系,反映了社会的悲惨现实和人们的生存困境。
诗歌鉴赏
《人雁吟 其二》通过对雁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一个充满饥饿与挣扎的社会。诗的开头以“啄啄”和“搏搏”描写雁在空中的生动形象,然而接下来的描述却是对人类苦难的深刻揭示。虞人缚矰捕捉雁,不仅是为了生计,更是因为人们的饥饿。诗中提到“岂知雁饥肉更薄”,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雁与人的境遇相似,都是饥饿的牺牲品。
“城中卖雁不直钱,市头籴米斗五千”通过对比,展现出物价飞涨,人民生活的艰难。家庭的窘迫感通过“妻儿煮糜不敢饱”这一句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心痛。而“关中易子食”的引述则触及了人性最底层的悲惨,与此同时,诗人又提到县官的赈济,讽刺其无用,强调“尚可生当自力”,反映了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
整首诗情感沉重,虽以描写雁为主,但却以雁的命运折射出人类的悲惨,展现了张翥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与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雁啄啄,飞搏搏:描绘雁在空中自由飞翔的状态。
- 江边虞人缚矰:描写捕雁者在江边设网捕捉雁,暗示了人们的生存状态。
- 人饥处处规尔肉:人们因饥饿而四处寻找肉食,反映了社会动荡。
- 岂知雁饥肉更薄:雁也因饥饿而肉薄,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共同困境。
- 城中卖雁不直钱:城中卖雁的价格低廉,反映物价的崩溃。
- 市头籴米斗五千:米价飙升,人民生活困苦。
- 妻儿煮糜不敢饱:家庭因饥饿而不敢吃饱,直击人心。
- 朝朝射雁出江边:每日出江边捕雁,反映人们的无奈。
- 不闻关中易子食:提到关中地区的人吃人肉,揭示人性悲剧。
- 空里无人骨生棘:空中无人,只有荆棘,暗示孤独与绝望。
- 县官赈济文字来:讽刺县官的赈济文字无用。
- 汝尚可生当自力:强调自力更生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雁”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相对照,深刻揭示了生存的艰辛。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社会困境的深刻反思,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竞争与悲惨命运,同时也流露出对人性的深切关注和对自力更生的呼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雁:象征着自由与生存的挣扎。
- 江边:反映了生活环境的艰苦。
- 饥饿:强调生存的绝望与无奈。
- 县官:象征着无能的统治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捕雁者被称为?
- A. 渔人
- B. 虞人
- C. 狩猎者
-
“城中卖雁不直钱”中“直”字的意思是?
- A. 直接
- B. 公道
- C. 正确
-
“妻儿煮糜不敢饱”反映了什么情况?
- A. 生活富足
- B. 家庭的困顿
- C. 社会安定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张翥《人雁吟》与杜甫《春望》:两者都关注社会现实,但张翥更侧重于个体挣扎,而杜甫则描绘了国家的整体困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传》
- 《古诗词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