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依先师真人和移刺仲泽韵,羲州永和》

时间: 2025-01-04 13:49:40

九九方终暖日阳。

春和崇义,无梦天长。

十方三界恣游行,炎夏还逢,不觉秋霜。

悟得真闲万事忘。

自然佚乐,心地清凉。

本来一点纵宽舒,散尽群魔,独现威光。

意思解释

一剪梅

原文展示:

九九方终暖日阳。春和崇义,无梦天长。十方三界恣游行,炎夏还逢,不觉秋霜。悟得真闲万事忘。自然佚乐,心地清凉。本来一点纵宽舒,散尽群魔,独现威光。

白话文翻译:

九月的阳光终于带来了温暖。春天和谐而崇高,仿佛无梦的日子永远长存。无论是在十方三界中随意游荡,还是在炎热的夏天再次相逢,都不觉已是秋霜降临。我领悟到真正的闲适,万事皆可忘却。自然的乐趣让我心境清凉。原本只需一点点宽松舒适,便可驱散所有的烦恼,独自显现出光辉。

注释:

  • 九九方终:指农历九月,象征秋天的到来。
  • 春和崇义:春天温暖和谐,崇高的义理。
  • 十方三界:佛教用语,指宇宙的所有地方和存在的空间。
  • 炎夏:炎热的夏季。
  • 秋霜:秋天的霜降,象征季节的变化。
  • 真闲:真正的闲适、安宁。
  • 心地清凉:内心平静、清爽。

典故解析:

  • 三界:佛教中所称的“色界”、“无色界”、“欲界”,代表三种存在状态。
  • 威光:指心灵的光辉,象征智慧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尹志平,元代诗人,以其隽永的诗风和深厚的哲理内涵著称。他的作品多以道家和佛教思想为背景,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入思考。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平和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一剪梅》通过描绘春夏秋三季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平和状态的追求。诗中用“九九方终暖日阳”开篇,展现了秋天的温暖与阳光,象征着人生的宁静与和谐。后文“十方三界恣游行”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由和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在经历了炎热的夏季后,诗人再次感受到季节的更迭,暗示着人生的起伏不定。

“悟得真闲万事忘”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渴望,明白了真正的乐趣在于自然与闲适,万事皆可抛却,心境如水般清澈。最后一句“散尽群魔,独现威光”则升华了主题,表明在内心宁静后,个人的智慧与光辉自然会显现。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透视人生的哲理,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与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九九方终暖日阳”:九月的阳光温暖了大地,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春和崇义,无梦天长”:春天的和谐与高尚的道德理想,仿佛生活中没有梦境般的困扰。
    • “十方三界恣游行”:在广阔的宇宙中自由自在地漫游。
    • “炎夏还逢,不觉秋霜”:在炎热的夏季再次相逢,不知不觉已是秋霜降临。
    • “悟得真闲万事忘”:领悟到真正的闲适,能够忘却一切烦恼。
    • “自然佚乐,心地清凉”:自然中的乐趣使心灵感到清凉。
    • “本来一点纵宽舒”:本来只需一点舒适的环境。
    • “散尽群魔,独现威光”:驱散内心的烦恼,独自显现智慧的光辉。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春和崇义,无梦天长”,形成了对称美。
    • 比喻:将内心的宁静比作清凉的心境。
    • 排比:在描述游行的自由时,使用了“十方三界”的排比结构。
  • 主题思想:诗歌主要探讨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哲理的领悟。

意象分析:

  • 阳光:象征温暖与希望。
  • 春天:代表生命的重生与和谐。
  • 秋霜: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化。
  • 心地清凉: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显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三界”指的是: A. 天、地、人 B. 色界、无色界、欲界 C. 过去、现在、未来

  2. 诗人通过哪种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生命的哲理思考? A. 雨 B. 阳光 C. 风

  3. “悟得真闲万事忘”中表达的是什么? A. 对财富的追求 B. 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C. 对权力的渴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 vs. 《一剪梅》:两首诗都展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哲理的思考,但苏轼的作品更强调对人生感悟中的情感波动,而尹志平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闲适。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选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