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枝六首 其三 通州道中作至元四年春》

时间: 2025-01-11 00:21:30

玉泉山下绿丝垂。

曾见先皇驻跸时。

翠辇金舆何处去,烟条露叶不胜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杨柳枝六首 其三 通州道中作至元四年春
宋褧 〔元代〕

玉泉山下绿丝垂。曾见先皇驻跸时。
翠辇金舆何处去,烟条露叶不胜悲。

白话文翻译

在玉泉山下,绿柳垂挂。曾经见过先皇在这里驻留的情景。
那华丽的车辇如今又在哪里呢?烟雾缭绕的柳条和沾着露水的叶子,令人感到无尽的悲伤。

注释

  • 玉泉山:位于今北京市通州区,是古代著名的风景区。
  • 先皇:指的是已故的皇帝,表达对先帝的追忆。
  • 翠辇金舆:指华丽的车辇,象征着帝王的威仪。
  • 烟条露叶:用烟雾缭绕的柳条和沾露的叶子来描写一种朦胧美和悲伤情绪。

典故解析

“曾见先皇驻跸时”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体现了对过往辉煌的追忆与感伤。先皇的到来曾让此地显得生机勃勃,如今却只剩下悲凉的柳条,反衬出历史的沧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褧,元代诗人,生于宋末,因元代的统治而经历了社会变迁。其诗风多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代,正值春季,诗人行走在通州的道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与往昔的对比,借景抒情,表达对历史与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玉泉山下绿丝垂”开篇,画面清晰,春意盎然,柳条轻垂,生机勃勃。然而,随着“曾见先皇驻跸时”的回忆,诗歌的情感基调却悄然转变。先皇的到来曾带给这片土地的生机和荣耀,如今却令人感到无比的惆怅和失落。随着“翠辇金舆何处去”的发问,诗人不仅是在追忆一个辉煌的历史时刻,也是对现状的无奈与悲伤的感慨。最后一句“烟条露叶不胜悲”,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深厚的情感。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变迁、人事无常的思索和感叹,展示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泉山下绿丝垂:描绘春天柳树的景象,展现生机。
  • 曾见先皇驻跸时:引入回忆,表现对历史的追忆。
  • 翠辇金舆何处去:发问,体现对逝去辉煌的惋惜。
  • 烟条露叶不胜悲:以自然景物传达情感,表现伤感与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柳条比作丝,体现柔美。
  • 拟人:赋予柳条情感,使其与诗人心情相呼应。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对称工整,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历史回忆,表达了对过往辉煌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体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泉:象征清丽与灵秀。
  • :常用作离别与思念的象征,带有柔弱与忧伤的情感。
  • 先皇:代表历史的辉煌与权威,增添了诗的厚重感。
  • :象征模糊与不确定性,映射内心的惆怅与迷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先皇”指的是哪个时期的皇帝?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2. “翠辇金舆”主要象征什么?
    A. 贫穷
    B. 权贵与荣耀
    C. 自然风光
    D. 战争

  3.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达悲伤的情感?
    A. 绿丝
    B. 煙条
    C. 金舆
    D. 露叶

答案: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这首诗同样描绘自然与人生的哲思。
  • 《静夜思》:李白的诗作中也有对离别与思念的深刻表达。

诗词对比

  •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与本诗对比,均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但前者更注重音乐与夜晚的氛围,而本诗则更侧重历史与感伤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元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