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佛行藏也俗思,华严经换海棠诗。铜钵子,木鱼儿。行头心底不相宜。
白话文翻译:
念佛的人在俗世中奔波,华严经的深奥与海棠花的诗意交融。手里的铜钵,心中却对那木鱼没有深刻的感悟。心中的信念与外在的修行并不相符。
注释:
- 念佛:指修行佛教,念诵佛号。
- 行藏:行走与隐匿,指修行者在世间的行为与内心的隐秘。
- 华严经:佛教经典,讲述宇宙、人生与佛法的关系。
- 海棠诗:海棠花的诗意,象征美好与柔情。
- 铜钵:僧侣用来乞食的器具,象征清贫与修行。
- 木鱼儿:木鱼是佛教中打击乐器,象征念佛与修行的节奏。
- 行头:修行者的外在表现。
- 心底: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典故解析:
- 华严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之一,主张法界的圆融与一切事物的相互依存。
- 海棠:在中国文化中,海棠花象征着柔美与婉约,常被用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荣江,现代诗人,致力于将传统诗词与现代生活结合,作品常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对自然的赞美。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对佛教修行与世俗生活的思考中,反映了他对内心信仰与外在行为的矛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念佛”与“俗思”的对比,展现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挣扎与思考。开头的“念佛行藏也俗思”点明了主题,修行者在世俗生活中难以完全脱离尘世的纷扰,心中充满了对世俗的思考与困惑。接下来提到的“华严经换海棠诗”,则是对深奥佛理与美丽诗意的交织,暗示在修行中可以找到世俗的美与智慧。
“铜钵子,木鱼儿”这两句不仅描绘了佛教徒的修行生活,还揭示了修行与内心的矛盾:外在的行头与心底的真实感受并不协调。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内心的挣扎与追寻。
整体而言,这首诗将佛教修行与世俗生活巧妙地结合,展现了现代人在追寻内心平静与信仰的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与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念佛行藏也俗思:修行者在念佛的同时,心中也充满了世俗的思考与烦恼。
- 华严经换海棠诗:用华严经的深刻哲理来换取海棠花的美好意象,象征着对精神与美的追求。
- 铜钵子,木鱼儿:描绘了修行者的生活状态,铜钵象征乞食与清贫,木鱼象征修行。
- 行头心底不相宜:外在的修行形象与内心的真实感受之间存在矛盾与不协调。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念佛”与“俗思”的对比,强调内心的矛盾。
- 象征:铜钵与木鱼象征修行者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
- 隐喻:华严经与海棠诗的结合,暗示深奥与美好之间的关系。
主题思想:
这首诗探讨了修行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现了现代人在信仰与生活之间的挣扎与追寻,反映了对内心平静的渴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念佛:信仰与内心的寄托。
- 华严经:智慧与哲理的象征。
- 海棠:美好与柔情的象征。
- 铜钵:清贫与修行的象征。
- 木鱼儿:修行的节奏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华严经”主要讲述什么? A. 诗歌的创作
B. 佛教的哲理
C. 世俗生活 -
“铜钵子”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清贫与修行
C. 美丽 -
诗中反映了修行者的什么心态?
A. 内心的平静
B. 对现实的无奈与挣扎
C. 对美好生活的满足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浣溪沙》李清照
诗词对比:
- 《静夜思》: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与《渔歌子》中的内心挣扎形成对比。
- 《浣溪沙》:同样表现了对美的向往,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