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斑竹怨
作者: 李淑媛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二妃昔追帝,南奔湘水间。
有泪寄湘竹,至今湘竹斑。
云深九疑庙,日落苍梧山。
馀恨在江水,滔滔去不还。
白话文翻译:
昔日二妃追随帝王,南逃至湘水之间。
她们的泪水寄托在湘竹上,直到今天湘竹依旧斑驳。
云雾缭绕的九疑庙,夕阳下的苍梧山。
心中的遗恨随江水流去,滔滔不绝再也无法返回。
注释:
字词注释:
- 二妃: 指的是王允的妃子,传说中为了拯救被追捕的帝王而南逃。
- 湘水: 指湘江,流经湖南,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河流。
- 湘竹: 这里的竹子指的是湘江沿岸的竹子,象征着思念和离愁。
- 九疑庙: 位于湖南的庙宇,因其环境幽深而著称。
- 苍梧山: 传说中西王母的居所,象征着高远和孤独。
典故解析:
- “二妃”典出《大元大一统志》,传说她们因追随帝王而南逃,留有悲怆之情。
- “湘江”作为古典诗词常用意象,常与离愁别绪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淑媛,明代女诗人,才情卓越,诗风清丽,常以女性的视角表达情感与体验。她的诗作常常涉及历史典故和个人情感,具有独特的抒情风格。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李淑媛生活的动荡时代,表达了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离别之情的深切感受,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苦与无奈。
诗歌鉴赏:
《斑竹怨》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历史感的诗作。诗的开头以“二妃昔追帝”引入,勾勒出历史背景,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深刻同情。二妃为了保护帝王而南逃,展现出女性的忠贞与勇敢。这种情感通过“有泪寄湘竹”得以深化,泪水化作竹子上的斑驳,象征着哀愁与思念的深重。
接下来的“云深九疑庙,日落苍梧山”描绘了一个幽静而又略显凄凉的自然环境,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寄托自己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最后一句“馀恨在江水,滔滔去不还”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无法返回的遗憾,令人感到一种无尽的悲哀。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二妃昔追帝: 引入历史典故,二妃追随帝王,表现忠诚与悲剧。
- 南奔湘水间: 描述逃亡的地点,与湘水的文化象征相结合。
- 有泪寄湘竹: 泪水寄托于竹子,象征思念与离愁。
- 至今湘竹斑: 竹子依旧斑驳,暗示情感的延续与历史的沉重。
- 云深九疑庙: 形象描绘庙宇的环境,营造出孤独与神秘感。
- 日落苍梧山: 夕阳西下,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馀恨在江水: 余下的遗恨化作江水,流淌不息,无法回头。
修辞手法:
- 比喻: 泪水寄托于湘竹,表现情感的寄托。
- 拟人: 湘竹似乎承载着历史的情感。
- 对仗: “云深九疑庙,日落苍梧山”形成对称,增强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历史典故为基础,表达了对往事的哀伤与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展现了女性在历史洪流中的悲剧命运与情感深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二妃: 忠贞与悲剧的象征。
- 湘竹: 思念与寄托的载体。
- 九疑庙: 孤独与神秘的环境象征。
- 江水: 代表流逝的时间与无法挽回的遗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二妃”指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
- A. 王允的妃子
- B. 秦始皇的妃子
- C. 汉武帝的妃子
-
诗中提到的“湘水”位于哪个省?
- A. 湖南
- B. 湖北
- C. 江西
-
“馀恨在江水”中的“江水”象征着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财富
- C. 友情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与《斑竹怨》都表现了女性的情感与离愁,但李清照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斑竹怨》则更具历史感和悲壮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女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以上资料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斑竹怨》的艺术魅力与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