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莺儿 苦雨》
时间: 2025-01-19 21:34: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莺儿·苦雨
作者:王夫之 (明代)
昏昏昏晓忘春曙。几尺幽窗,半掩苍苔,一抹青山,平铺飞絮。似酒醒乍扶头,镫灺难留炷。沈沈天海濛濛,早把韶光,暗里消去。拚与。白鸟荡银波,清猿隐高树。芭蕉几叶,莫有绿肥,轻寒依然勒住。想流水小桥东,密筱浓阴处。应有怨老莺声,细把閒愁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昏暗的清晨,春天的晨曦似乎被遗忘了。窗户里只是一片幽静,半掩的青苔和远处的青山,仿佛飞舞的柳絮在平铺。就像酒醒时头脑稍微清醒,却又难以留住那一缕烛光。天与海都被朦胧的雨雾笼罩,时光在暗暗流逝。白鸟在银波上荡漾,猿声隐匿在高树之中。几片芭蕉叶并没有因寒冷而变得丰盈,轻寒依然压住了它们。想起了小桥东边的流水和浓密的竹荫,想必有老莺在怨诉,轻声道出它的闲愁。
注释
字词注释:
- 昏昏昏晓:形容天色昏暗的清晨。
- 幽窗:指幽静的窗户。
- 苍苔:指青苔。
- 青山:此处指远处的山。
- 镫灺:指烛火、灯光。
- 韶光:美好的时光。
- 白鸟:指白色的鸟类,象征自由。
- 轻寒:微寒的气息。
典故解析:
- 黄莺:在中国传统诗词中,黄莺常用来象征春天和美好的情感。
- 清猿隐高树:表现出环境的静谧与孤独感,和鸟鸣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孟,号湘云,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文学家及教育家。他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人物,主张“心学”,强调人的内心修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夫之人生的动荡时期,社会动乱和个人生活的困扰使他对自我情感的表达愈加深刻。诗中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世事的感慨。
诗歌鉴赏
《黄莺儿·苦雨》是一首以细腻情感和丰富意象著称的作品。诗中通过描绘一个阴沉的清晨,展现出一种失落与孤独的情感。王夫之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象来映衬内心的情感状态。昏暗的晨曦、半掩的窗户、飞舞的柳絮,所有的意象都充满了惆怅与无奈。这种对比的手法使诗歌更具层次感。
诗中“几尺幽窗,半掩苍苔”,表现出一种静谧的生活状态,而“似酒醒乍扶头,镫灺难留炷”则传达出一种迷茫与无奈的思想,显示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力感。随着诗句的推进,清猿的隐秘、老莺的怨诉,仿佛让整个环境都笼罩在一种忧伤的情绪中。
整个诗歌带有浓厚的抒情特征,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敏感与内心的感伤,展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与深思,体现了王夫之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昏昏昏晓忘春曙:天色昏暗,春天的晨曦似乎被遗忘。
- 几尺幽窗,半掩苍苔:几尺宽的窗户,幽静而半掩着青苔。
- 一抹青山,平铺飞絮:远处青山如同平铺的飞絮一般。
- 似酒醒乍扶头,镫灺难留炷:像酒醒时头脑稍清醒,却难以留住那点烛光。
- 沈沈天海濛濛,早把韶光,暗里消去:天与海的朦胧中,时光早已悄然流逝。
- 拚与:决心与天地共鸣。
- 白鸟荡银波,清猿隐高树:白鸟在水面上荡漾,猿声隐匿在高树间。
- 芭蕉几叶,莫有绿肥,轻寒依然勒住:几片芭蕉叶未见丰盈,轻寒依然压住它们。
- 想流水小桥东,密筱浓阴处:想起小桥东边的流水和浓密的竹荫。
- 应有怨老莺声,细把閒愁诉:想必有老莺在怨诉,轻声诉说闲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似酒醒乍扶头”,通过比喻展现迷茫状态。
- 拟人:如“应有怨老莺声”,使自然景物具有人情味。
- 对仗:如“白鸟荡银波,清猿隐高树”,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莺: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活力。
- 幽窗:表现静谧与内心的孤独。
- 苍苔:象征岁月的痕迹与生命的沉淀。
- 清猿:象征隐秘的情感与孤独的思考。
- 流水小桥:象征生活的流逝与记忆的留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昏昏昏晓忘春曙”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忧伤
C. 愤怒 -
“白鸟荡银波”中的“银波”指的是什么? A. 水面
B. 天空
C. 山脉 -
诗中提到的“轻寒依然勒住”主要是指什么? A. 春暖花开
B. 冷空气的存在
C. 暖风习习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王夫之与李清照:两位诗人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但王夫之更注重孤独与时光流逝的感受,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对爱情的思念与追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夫之诗文集》
- 《明清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