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白云起封中(一作陈希烈诗)》

时间: 2025-01-04 11:45:55

千年泰山顶,云起汉皇封。

不作奇峰状,宁分触石容。

为霖虽易得,表圣自难逢。

冉冉排空上,依依叠影重。

素光非曳练,灵贶是从龙。

岂学无心出,东西任所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得白云起封中
千年泰山顶,云起汉皇封。
不作奇峰状,宁分触石容。
为霖虽易得,表圣自难逢。
冉冉排空上,依依叠影重。
素光非曳练,灵贶是从龙。
岂学无心出,东西任所从。

白话文翻译:

在千年古老的泰山顶上,白云在汉朝皇帝的封地上升起。
这云并不奇特,也不似那些奇峰,宁愿与石头相触。
虽然降雨容易得到,但要表彰圣明的德行却难以相遇。
云朵轻轻升向天空,依依重叠在一起,影子也交错重重。
那洁白的光辉并不是飘动的丝绸,灵动的云彩像是跟随龙的身影。
岂能学那些无心的云彩,任凭东西南北随意漂流。

注释:

  • 泰山:古代中国五岳之首,象征高大、巍峨。
  • 汉皇:指汉朝的皇帝,这里特指汉武帝。
  • 奇峰:指奇特的山峰,这句话表达了云的形态并不奇特。
  • 为霖:指降雨。
  • 表圣:表彰圣明的德行。
  • 冉冉:形容缓慢上升的样子。
  • 素光:指洁白的光辉。
  • 灵贶:灵动的云彩。
  • 无心:无意、随意的状态。

典故解析:

此诗提到的“泰山”与“汉皇”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泰山自古以来便是帝王封禅之地,象征着权力与尊贵。而“云起汉皇封”则暗示了云在封地上升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正辞,生平不详,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强盛、文化繁荣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了对历史的思考及对自然的崇敬。

诗歌鉴赏:

《赋得白云起封中》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象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泰山云雾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历史的思考。开篇提到“千年泰山顶”,突出其雄伟与历史感,接着“云起汉皇封”,将自然景象与历史人物相结合,增加了诗的厚重感。诗人不求奇特的云峰,而是倾向于与石头相触,表现出一种谦逊和自然的态度。

中间几句提及“为霖虽易得,表圣自难逢”,诗人用降雨的容易与表彰圣明的困难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德行与自然的思考。最后几句“岂学无心出,东西任所从”,让人感受到诗人企图追求一种自由与随性的生活态度,抒发一种不拘泥于形式的精神。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李正辞对自然与历史的独特理解,给人以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千年泰山顶:点明了时间与地点,泰山的历史悠久。
  2. 云起汉皇封:将自然与历史结合,描绘出壮丽的景象。
  3. 不作奇峰状:云的形态并不奇特,表现出一种谦逊的态度。
  4. 宁分触石容:与石头相触,而非高高在上。
  5. 为霖虽易得:降雨容易,但表彰德行却难。
  6. 表圣自难逢:强调德行受到认可的机会少。
  7. 冉冉排空上:云轻轻升空,给人一种轻盈感。
  8. 依依叠影重:云层重叠,影子交错,描绘出云的变化。
  9. 素光非曳练:白光并不是飘动的丝绸,增强了云的灵动感。
  10. 灵贶是从龙:比喻云彩灵动,似乎随龙而行。
  11. 岂学无心出:反思自然的无意状态。
  12. 东西任所从:强调自由与随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比作“灵贶”,使其形象更加生动。
  • 对仗:如“冉冉排空上,依依叠影重”,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云描绘得有灵动感,赋予其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思考历史与德行,表达了对自然的尊重与对人性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意象分析:

  • 泰山:象征着伟大与历史。
  • 白云:象征自由、灵动与变化。
  • 汉皇:代表着权力与历史的辉煌。
  • 降雨:象征着自然的恩赐与德行的难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千年泰山顶”指的是哪个山? A. 嵩山
    B. 泰山
    C. 华山
    D. 黄山

  2. 诗人认为“为霖虽易得,表圣自难逢”说明了什么? A. 自然恩泽容易得到
    B. 德行难以被人认可
    C. 皇帝的权力很大
    D. 云彩的变化多端

  3. 诗中“冉冉排空上,依依叠影重”表达了什么意象? A. 云的轻盈与重叠
    B. 山的巍峨
    C. 雨的滋润
    D. 风的呼啸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对比李白与李正辞的作品,李白的诗多表现豪放、奔放的个性,而李正辞则更显清新与细腻,两者在风格与情感表达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