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王孙
陈逸云 〔近代〕
一江风雨黯孤舟。
处处烽烟处处愁。
远树闲云宜晚秋。
雁声悠。
无限乡思人倚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风雨交加的江面上,孤舟漂泊的情景。四周尽是烽火连天,愁苦的情绪弥漫在每个角落。远处的树木和闲云在秋季的傍晚显得格外宜人,然而随着悠远的雁声响起,诗人无尽的乡思涌上心头,让他不由自主地倚在楼上,感慨万千。
注释
- 江:指长江,象征浩瀚与孤独。
- 风雨黯:风雨交加,意为天气阴沉。
- 孤舟:象征孤独与漂泊,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寂。
- 烽烟:指战火,寓意动荡与忧虑。
- 宜晚秋:秋天的傍晚景色宜人,反衬诗人心境的愁苦。
- 雁声悠:指大雁叫声,通常与思乡之情相连。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古代典故,但画面中“烽烟”一词常常联想起历史中的战乱,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家乡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浓厚的情感底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逸云,近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在诗歌上有一定的成就,其作品多描绘情感与自然的结合,风格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忆王孙》创作于动荡不安的年代,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时局的忧虑,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心声。
诗歌鉴赏
《忆王孙》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传达出深沉的乡思与对时局的忧虑。开篇“一江风雨黯孤舟”,以孤舟为切入点,勾勒出凄凉的画面,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接下来“处处烽烟处处愁”,则将视野扩展至四周的环境,烽烟四起,愁苦的氛围无处不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与孤舟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远树闲云宜晚秋”,在描写自然美的同时,诗人也在暗示一种希望或安慰,尽管外在世界动荡不安,但在自然的怀抱中依然可以找到宁静与美好。然而,随着“雁声悠”的出现,乡愁如潮水般涌来,让诗人不得不倚楼而叹,思绪万千。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时局的忧虑,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江风雨黯孤舟:描绘出一幅孤舟漂泊于风雨中的凄凉画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 处处烽烟处处愁:战乱四起,令人愁苦,反映出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注。
- 远树闲云宜晚秋:描绘出秋天傍晚的宁静美景,形成与前两句的对比,似乎在寻找一丝慰藉。
- 雁声悠:悠扬的雁鸣唤起了思乡之情,点明了诗人的情感。
- 无限乡思人倚楼:最终以“倚楼”收尾,表现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孤舟比喻诗人的孤独。
- 对仗:如“远树闲云”与“雁声悠”形成对比,增添了音乐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情感联系,使得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深切的思念和对时局动荡的忧虑,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故乡的关切,情感真挚而深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舟:象征孤独与漂泊。
- 烽烟:象征战乱与动荡。
- 晚秋:象征成熟与思考的时刻。
- 雁声:常与思乡情感相连,象征着离别与归乡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一江风雨黯孤舟”描述了什么样的情景?
- A. 热闹的市场
- B. 孤独的漂泊
- C. 欢乐的聚会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故乡的思念
- B. 对爱情的描写
- C. 对自然的赞美
-
“雁声悠”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战争的声音
- B. 归乡的渴望
- C. 欢乐的聚会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陈逸云的《忆王孙》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李白则是借酒抒发孤独与豪情。虽然两首诗的情感基调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现代诗歌发展史》
- 《陈逸云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