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王不许请隧》
时间: 2025-01-04 07:02:29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
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
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
先王岂有赖焉?
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
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
“今天降祸灾於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
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
’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辞之有与?
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
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
何政令之为也?
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襄王不许请隧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今天降祸灾於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白话文翻译
晋文公已经在郏地确立了襄王的地位,襄王因而请求分地给他。襄王拒绝了他,表示昔日我先王统治天下时,是划定了千里土地作为封地,以供奉上天和山川百神的祭祀,同时也为百姓提供生活所需,准备应对可能的灾害。余下的土地则是均分给公侯伯子男,使各自能够安居乐业,顺应天地的法则,避免灾祸的降临。先王又岂是依赖这些土地呢?内官只有九个,外官不过九品,足以满足神明的需要,岂敢放纵耳目心腹来扰乱国家的根本?这不过是生与死的服物、采章,用以治理百姓,轻重分明,王与我何有不同?如今周室降下灾害,我一人守着我的府邸,又没有对我的叔父尽心尽力,怎么敢以先王的重大恩德来奖励个人的私德?叔父本应受到尊重,而不是嫉妒我一个人,我又怎么敢有私心呢?古人有言:“改玉改行”,叔父如果能发扬光大德行,改变姓氏和物质,以开创天下,自然会显得庸常,而不是缩小物质以安抚百姓。我一人流落在外,何以言辞呢?如果仍是姬姓,还将被列为公侯,以恢复先王的职务,重大事务未必可以改变。叔父如果德行光明,物质自然会丰盈,我又怎敢以私人的劳作去改变先王的法则,来愧对天下,先王与百姓又何以为政呢?若不是这样,叔父有土地而请求分配,我又怎能知道呢?文公因此不敢请求,接受了土地便返回了。
注释
- 襄王:指的是当时的王者,襄王。
- 隧:此处指的是请求土地的意思。
- 甸服:指的是封地,用于供奉和祭祀。
- 不庭不虞:指的是应对不测的灾害。
- 公侯伯子男:古代的封建等级,指各个不同等级的贵族。
- 九御、九品:古代官制的等级。
典故解析
- 先王之有天下:这里提到的先王,是指历史上曾经统治国家的君主,其统治理念和政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 改玉改行:这是指改变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条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该诗的作者为佚名,属于先秦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及社会状况。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晋国时期,反映了诸侯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君臣关系,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土地分配的深思与反思。
诗歌鉴赏
《襄王不许请隧》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复杂的政治场景。襄王拒绝了晋文公的请求,反映出他对于权力与土地的独立思考。在这首诗中,襄王代表了对先王遗志的坚守,他认为土地的分配不能仅仅出于个人的欲望,而应该考虑到国家的整体利益以及百姓的安宁。他的拒绝不仅是对个人利益的放弃,更是一种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对权力滥用的警惕。诗中反复提及的“先王”“德行”等词语,体现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责任感。襄王的态度不仅展示了个人的高尚品德,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政治伦理的重视。这首诗在语言上虽显得复杂,但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远的思想内涵,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描述晋文公在郏地确立襄王的地位。
- 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襄王请求分配土地,表明对权力的渴望。
- 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襄王拒绝请求,开始讲述先王的治国理念。
- 规方千里,以为甸服:先王划定土地供奉上天与百神,显示出对国家的负责态度。
- 以备百姓兆民之用:强调土地的分配是为了百姓的生活需要。
修辞手法:
- 对比:襄王与先王的治国理念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对权力的谨慎态度。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突出襄王的坚定立场。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权力与土地的深思,强调了国家利益和百姓安宁的重要性,表现出一种高尚的政治伦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土地:象征着权力与资源的分配。
- 百姓:代表社会的基础,强调治理的根本。
- 先王:象征传统与历史,反映出对前任治国理念的尊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襄王为何拒绝了晋文公的请求?
- A. 他想要更多的土地
- B. 他尊重先王的治国理念
- C. 他对晋文公没有信任
-
诗中提到的“九御”和“九品”指的是什么?
- A. 兵员
- B. 官员等级
- C. 贵族身份
-
“改玉改行”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 A. 改变人的外貌
- B. 改变人的品德和行为
- C. 改变国家的法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周易》:探讨变易与不变的哲学思想。
- 《离骚》: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对比:
- 比较《襄王不许请隧》与《离骚》,可以看到两者在对理想与现实的探索上有着相似的情感基调,但在表达手法和情感深度上却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先秦诗歌选》:对先秦时期的诗歌进行整理和分析。
-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探讨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
相关诗句
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上一句是什么
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下一句是什么
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上一句是什么
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下一句是什么
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上一句是什么
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下一句是什么
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上一句是什么
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下一句是什么
今天降祸灾於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上一句是什么
今天降祸灾於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下一句是什么
’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辞之有与?上一句是什么
’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辞之有与?下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