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恨乏平戎策,惭登拜将坛。
手持金钺冷,身挂铁衣寒。
主圣扶持易,恩深报效难。
三边犹未静,何敢便休官。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我对没有平定边疆的策略感到遗憾,心中羞愧于登上将领的坛位。
手中握着冰冷的金刀,身上披着寒冷的铁甲。
君主的支持容易得到,但回报深厚的恩情却难以实现。
三边的局势依旧不稳,我怎敢轻易辞去官职?
注释
字词注释:
- 恨乏:恨不得没有。
- 平戎策:指治理和安定边疆的策略。
- 拜将坛:指拜将的仪式,表示身为将领。
- 金钺:金制的斧头,古代象征权力和兵权的武器。
- 铁衣:铠甲,象征战争的准备。
- 主圣:指明智的君主。
- 扶持:支持,帮助。
- 三边:指边疆的三处地方,暗指边疆动乱。
- 休官:辞去官职。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提到的“将坛”和“平戎”,可以看出作者对历史上将领的敬仰,以及对国家安定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骈,字孟俯,唐代诗人,曾任官职,经历了多次的政治动荡。他的诗风以豪放、沉郁见长,作品多为边塞诗,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中期,正值边疆战乱频仍之际,作者作为一名军官,难免心中焦虑,写下此诗以表明自己的忠诚与责任感。
诗歌鉴赏
高骈的《恨乏平戎策》以其深厚的情感和强烈的责任感,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将领面对国家危机时的心理状态。“恨乏平戎策”一开头就表达了诗人对缺乏有效治国策略的失望与无奈,这种情感贯穿整首诗。诗人通过“惭登拜将坛”表现出对自身地位的自责与不安。他手握“金钺”,身着“铁衣”,不仅是对军事身份的象征,更是对责任的承载。
“主圣扶持易,恩深报效难”,道出了忠臣在权利与责任之间的挣扎。虽然君主的支持很容易得到,但回报其深厚恩情却是困难的,表现了忠诚与无奈的矛盾。最后两句则是对国家现状的感慨与无奈,边疆动乱未平,作为将领的他又怎敢轻言辞官?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意象描绘,让读者感受到高骈对国家、对职务的深厚责任感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恨乏平戎策:表达对缺乏平定边疆策略的遗憾与愤懑。
- 惭登拜将坛:对自己成为将领的羞愧,暗示内心的不安。
- 手持金钺冷:金钺虽是权力象征,但手握之时却感到冰冷,暗示战事的艰辛。
- 身挂铁衣寒:身披铠甲,虽象征武装,但同时也感觉到寒冷,寓意士兵的孤独与无助。
- 主圣扶持易:强调君主的支持容易得到,反映政治环境的复杂性。
- 恩深报效难:对回报君主恩情的无奈与难度。
- 三边犹未静:指边疆依旧动乱,局势不稳。
- 何敢便休官:表达了即使面临困境也不敢辞去官职的坚定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手持金钺冷,身挂铁衣寒”,形成鲜明的对照。
- 象征:金钺与铁衣象征权力与责任,传递出深刻的情感。
- 反语:表面上是对官职的荣耀,实则表达内心的苦闷与责任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表现出作为将领的责任与无奈,以及对国家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钺:象征权力与责任。
- 铁衣:象征战争与士人责任。
- 三边:暗指边疆动乱,象征国家不安。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唐代的政治局势,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高骈所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荣耀
B. 无奈
C. 愤怒
D. 轻松 -
“三边犹未静”中的“三边”指的是?
A. 三个城市
B. 三个方向
C. 三个边疆地区
D. 三个将领 -
诗中“手持金钺冷”表达了什么?
A. 权力的温暖
B. 战争的厄运
C. 忍耐的痛苦
D. 冷漠的责任
答案:
- B
- C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从军行》:同样表现了边塞的战争与将士的忠诚。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对国家的思考。
诗词对比:
高骈的《恨乏平戎策》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涉及到对国家、边疆的思索,但高骈更多地表现了对责任的沉重感,而王之涣则倾向于表达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对未来的希望。这种对比展现了两位诗人在情感表现和主题取向上的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