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玲珑山》
时间: 2025-01-06 12:01: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玲珑山
作者: 刘秉忠 〔元代〕
世外徒闻说洞天,
桃源迷路再无缘。
摩青磈磊谁能凿?
绣白玲珑自可穿。
别有一壶藏日月,
正看万窍吐云烟。
劳生得遇崆峒客,
炼诀还丹问隐仙。
白话文翻译:
在世外的地方,人们只是听说有洞天,
桃源的路途已迷失,再无缘见。
是谁能在青石与磊石上凿出道路?
那绣白的玲珑山自有其通道。
这里有一壶珍藏着日月,
正看万窍吐出云烟。
劳碌的人生中,能遇到崆峒的客人,
我向隐士请教炼丹的秘诀。
注释:
- 洞天: 指的是隐秘的仙境或特定的修道场所。
- 桃源: 典出《桃花源记》,指理想的世外桃源,寓意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
- 摩: 这里指的是在石头上磨制或开凿的意思。
- 磈磊: 青石与磊石,形容山石的坚硬。
- 绣白玲珑: 形容玲珑山的美丽和精致。
- 一壶藏日月: 隐喻一种珍贵的宝藏,象征着时间和智慧的结合。
- 崆峒客: 指的是崆峒山的隐士,象征着高人或修道者。
- 炼诀还丹: 指修炼道教的丹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秉忠,元代著名诗人,生于宋末,卒于元初。他的诗风独特,善于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常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过玲珑山》创作于元代,当时社会动乱,诗人借此表达对宁静、理想生活的向往,借山水景致抒发内心的哲思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过玲珑山》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山水诗,诗人通过描绘玲珑山的自然景观,表达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和对隐士生活的渴求。开篇即用“世外徒闻说洞天”点明了主题,诗人虽然身处世俗,却对理想的隐居生活充满憧憬。接下来的“桃源迷路再无缘”则进一步传达了诗人的失落感,似乎在感叹理想生活的遥不可及。
诗中“摩青磈磊谁能凿”,表现了对通往理想世界的艰辛追求,反映出人们在追寻梦想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而“绣白玲珑自可穿”则转而表达了对玲珑山的赞美,似乎暗示着在艰难的探寻中,依然有着美好的存在。
后半部分的“别有一壶藏日月”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隐喻着智慧的积累与时光的珍贵,象征着理想人生的价值。最后两句“劳生得遇崆峒客,炼诀还丹问隐仙”则展示了诗人对高人和隐士的崇拜,渴望能从他们那里获得真理和超脱。
整首诗通过精致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传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元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世外徒闻说洞天: 诗人表达对隐秘世界的向往,虽然只听闻,却未能亲见。
- 桃源迷路再无缘: 失落感显现,理想中的桃源已无法抵达。
- 摩青磈磊谁能凿: 质疑在艰难道路上,谁能开辟通道。
- 绣白玲珑自可穿: 玲珑山的美丽与通道让人感到希望。
- 别有一壶藏日月: 隐喻智慧与时间的珍惜。
- 正看万窍吐云烟: 描绘出缥缈的景象,象征理想与虚幻。
- 劳生得遇崆峒客: 期盼能遇到高人,寻找真理。
- 炼诀还丹问隐仙: 渴望学习修炼的秘诀,追求精神的升华。
修辞手法:
- 比喻: “一壶藏日月”比喻智慧与生活的珍贵。
- 拟人: “万窍吐云烟”赋予自然景象以生命感。
- 对仗: 诗句结构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洞天: 理想的隐居之地,象征心灵的归宿。
- 桃源: 代表人们向往的理想生活。
- 玲珑山: 自然的美丽与纯净,象征诗人心灵的寄托。
- 崆峒客: 高人的象征,追求智慧与真理的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洞天”象征什么?
- A. 喧嚣的城市
- B. 隐秘的仙境
- C. 自然的山水
- D. 现实的困境
-
诗人对桃源的态度是?
- A. 向往与渴望
- B. 不屑与否定
- C. 无所谓
- D. 轻视
-
“别有一壶藏日月”中“壶”象征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财富的积累
- C. 智慧与知识
- D. 生活的琐碎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 陶渊明的经典作品,描绘了理想的桃源生活。
- 《山中问答》: 诗人对自然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对比:
- 《庐山谣》 (李白)与《过玲珑山》: 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更侧重于壮丽的山川景色,而刘秉忠则倾向于隐逸生活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介绍元代诗人的作品与风格。
- 《山水诗研究》: 探讨山水诗的历史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