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徒羡芙蕖与牡丹,繁华瞬息易凋残。何如竹石常清淡,冬雪春风一样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莲花和牡丹的羡慕,但它们的繁华转瞬即逝,容易枯萎凋残。相比之下,竹子和石头则常常保持清淡的姿态,无论冬雪还是春风,都一样令人欣赏。
注释:
- 徒羡:白白地羡慕。
- 芙蕖:即莲花,常用以象征美好。
- 牡丹:花中之王,象征富贵繁华。
- 繁华瞬息:繁盛的景象转瞬即逝。
- 凋残:枯萎、凋谢。
- 竹石:竹子和石头,象征坚韧和清淡。
- 常清淡:始终保持一种淡雅的状态。
- 冬雪春风:形容四季更替的自然景象。
典故解析:
- 芙蕖与牡丹:常用来象征美丽和富贵,二者在古诗中常常被用来对比清淡的竹石,体现出对短暂繁华的无奈和对持久清淡的向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孔彦,元代诗人,以清新淡雅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诗人通过对比繁华与清淡,表达了对持久价值的追求和对瞬息繁华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诗人对于生命价值和美的独特理解。诗的前两句提到的芙蕖与牡丹,象征着世俗的繁华与美丽,然而这些都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美丽就如同“繁华瞬息易凋残”一般,难以持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两句提到的竹石,竹子象征着坚韧与清净,而石头则代表着沉稳与永恒。诗人在这里借用自然景象,强调了竹石在四季变换中依旧保持的那份清淡与从容。整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美的感悟,也传达了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徒羡芙蕖与牡丹:诗人表达对美丽的向往,然而“徒”字表明这种羡慕是无用的。
- 繁华瞬息易凋残:强调美丽的短暂,世俗的繁华一旦过去,便难以再现。
- 何如竹石常清淡:提出对比,竹石的清淡更为持久。
- 冬雪春风一样看:无论四季如何变化,竹石始终保持它的风姿。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芙蕖、牡丹与竹石的对比,突出主题。
- 比喻:将竹石比作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清淡而持久。
-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短暂繁华的无奈和对持久清淡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一种淡泊名利的情怀。
意象分析:
- 芙蕖:象征着美好与短暂的繁华。
- 牡丹:象征着富贵与奢华,短暂而易逝。
- 竹石:象征着坚韧与清淡,代表着持久的价值。
- 冬雪春风:象征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轮回。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人羡慕的花是?
- A. 玫瑰
- B. 芙蕖与牡丹
- C. 菊花
- D. 梅花
- 竹石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繁华
- B. 短暂
- C. 坚韧与清淡
- D. 贫穷
- 诗中提到的“冬雪春风”主要指什么?
- A. 花开的季节
- B. 自然的变化
- C. 生命的结束
- D. 人生的起伏
- 诗人羡慕的花是?
-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表现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竹里馆》:通过竹子描绘清净之境,表达隐逸思想。
-
诗词对比:
- 对比李白的《将进酒》,李白追求的是及时行乐,强调人生的短暂与享乐;而陈孔彦则更倾向于持久的价值与淡泊的生活态度,表现出不同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