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令》

时间: 2024-12-31 13:28:37

荼蘼送香。

枇杷映黄。

园池偷换春光。

正人间昼长。

鸠鸣在桑。

莺啼近窗。

行人远去他乡。

正离愁断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荼蘼送香。枇杷映黄。园池偷换春光。正人间昼长。鸠鸣在桑。莺啼近窗。行人远去他乡。正离愁断肠。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荼蘼花散发着香气,金黄色的枇杷果在阳光下闪耀。园中的池塘悄悄地换上了春天的面貌,正是人间白昼漫长的时节。远处的鸠鸟在桑树上鸣叫,窗外的黄莺在啼鸣。行人正朝着遥远的故乡走去,留下的却是离愁断肠的情绪。

注释:

  • 荼蘼:一种花,春末夏初开放,香气扑鼻。
  • 枇杷:一种果树,果实金黄,成熟时节正值春夏之交。
  • 园池:指园中的水池,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变化。
  • 鸠鸣:指鸠鸟的叫声,常用来表达悠然自得的生活。
  • 莺啼:黄莺的啼叫,象征春天的气息与生动。
  • 离愁断肠:形容离别时的深切愁苦,令人心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奕,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情冷暖,擅长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景物与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春末夏初之际,正值桃花源记的幽静时光,诗人借春光之美抒发对离别的感慨,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诗歌鉴赏:

《四字令》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渲染,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与离别的苦涩心情。诗的前半部分用“荼蘼送香”“枇杷映黄”等描写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氛围,表现出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蓬勃。正当春光明媚、人间昼长之时,诗人却转而提到“行人远去他乡”,这种突转显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尽管外界环境美好,内心却因离别而感到痛苦。

诗中“鸠鸣在桑”“莺啼近窗”的描写,传达出春天的悠然与宁静,但随着行人的离去,这种宁静被打破,留下的是“正离愁断肠”的深情思念。这种情感的对比使得整首诗更具层次感,既有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又有对离别痛苦的深刻感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荼蘼送香”:春天的花香四溢,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 “枇杷映黄”:金黄色的枇杷果实,象征着丰收与希望。
    • “园池偷换春光”:池塘的水面反射出春天的景色,暗示着自然的变化。
    • “正人间昼长”:正值春季,白昼漫长,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 “鸠鸣在桑”:鸠鸟的鸣叫带来乡土气息,令人感到亲切。
    • “莺啼近窗”:黄莺的啼鸣似乎就在窗外,给人以春天的感觉。
    • “行人远去他乡”:离别的行人使人感到孤独与忧伤。
    • “正离愁断肠”:离别的痛苦深入心肠,情感真实而深刻。
  •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对仗、比喻等修辞,创造出鲜明的意象和情感。例如“鸠鸣在桑,莺啼近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春天的美景反衬离别的苦涩,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离别的无奈,深刻表达了人们在美好与离愁交织中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 荼蘼: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生活的美好。
  • 枇杷:代表着丰收的希望。
  • 鸠鸣、莺啼:自然的声音,传达出生活的宁静与安逸。
  • 行人:象征着离别与孤独,反映了人际关系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荼蘼”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果实
    • C. 一种树木
    • D. 一种鸟类
  2. “正离愁断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无奈
    • C. 伤感
    • D. 安宁

答案

  1. A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
  • 唐代王维的《送别》

诗词对比

  • 对比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但李清照更倾向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韩奕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衬托离愁的沉重。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入门与技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