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连环 月夜论诗迟潘夫人不至》

时间: 2024-12-31 16:24:20

露寒曲槛红衣润,笑扶蝉鬓。

徘徊临水照红妆,人比嫦娥差近。

倩得鳞鸿通问,对花消恨。

把文何事不同论,论有尽、思无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露寒曲槛红衣润,
笑扶蝉鬓。
徘徊临水照红妆,
人比嫦娥差近。
倩得鳞鸿通问,
对花消恨。
把文何事不同论,
论有尽思无尽。

白话文翻译:

在露水寒冷的曲槛旁,红衣裳轻轻湿润,
我笑着扶起蝉鬓的发髻。
徘徊在水边,映照着妆容,
与嫦娥相比,我却更近。
请问那自由飞翔的鸿雁,
对着花儿,心中满是愁苦。
为何文字的议论总是不同,
讨论的内容虽有尽头,但思绪无尽。

注释:

  • 露寒:露水寒冷,指清晨凉意。
  • 曲槛:弯曲的栏杆,形容庭院的雅致。
  • 红衣润:红色的衣裳因露水而湿润。
  • 蝉鬓:蝉发,用来形容发型。
  • 嫦娥:中国神话中的月亮女神,象征美丽。
  • 鳞鸿:指鸿雁,象征自由和问候。
  • 消恨:消解心中的怨恨。
  • 不同论:不同的讨论或看法。
  • 尽思无尽:讨论虽有尽头,但思考是无止境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之琼,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词句著称。她的诗词多描写女性的情感和生活,尤其在描绘月夜、花卉等自然景象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一个月夜,作者因潘夫人未能如约到来而感到失落,故在此情景下抒发内心的惆怅与对话的渴望。诗中通过与自然景物的交融,表达了孤独与思念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月夜为背景,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开头的两句描绘了清晨的寒露和美丽的红衣,映衬出一种清新而典雅的气息。接着,作者通过对蝉鬓的扶持,展现了女性的细腻与温柔。徘徊在水边的意象,不仅展现了作者的孤独感,也反映了她对美丽的渴望和自我审视。

“人比嫦娥差近”一句,借用嫦娥这一典型形象,强调了自己在美丽与理想中的渺小与无奈。接下来的“倩得鳞鸿通问”,则是对远方的渴望与问候,表现了作者在孤独中对互动与交流的期待。最后的“把文何事不同论”,更是引发了对文化交流的思考,表达了尽管讨论有尽,但思绪的丰富是无止境的。这种对话的渴望与思考的无尽,构成了整首诗的情感核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露寒曲槛红衣润:通过寒露与红衣的描写,表现出一种清冷而优雅的氛围。
  2. 笑扶蝉鬓:轻松的动作中蕴含着温柔的情感,展现女性的娇媚与灵动。
  3. 徘徊临水照红妆:水面映照出妆容,增加了诗的视觉美感,同时表达了对自我的反思。
  4. 人比嫦娥差近:自谦之句,表达了对美丽的无奈与追求。
  5. 倩得鳞鸿通问:对自然的呼唤,渴望与鸿雁对话,寄托了对自由与远方的向往。
  6. 对花消恨:花的美丽与心中的怨恨形成对比,突显诗人的内心矛盾。
  7. 把文何事不同论:思考言论的多样性,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交流的思考。
  8. 论有尽思无尽:总结性的诗句,强调思考的无限性,给人以深远的启示。

修辞手法:

  • 比喻:嫦娥象征美丽与理想,形成对比。
  • 拟人:通过“倩得鳞鸿通问”赋予鸿雁以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论有尽思无尽”,形成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月夜的意象,表现了孤独、思念与追寻美的情感。作者在细腻的描写中,反映出内心的渴望与对文化交流的思考,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独特视角与情感深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露寒:象征清新、孤独。
  • 蝉鬓:体现女性的柔美与细腻。
  • :象征思考与内心的深邃。
  • 嫦娥:象征美丽与理想的追求。
  • 鳞鸿:象征自由与交流。
  • :代表美丽与怨恨的对立。

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诗的画面感,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倩得鳞鸿通问”的意思是: A. 对花发问
    B. 请问鸿雁
    C. 向月亮提问
    D. 自言自语

  2. “人比嫦娥差近”中的“嫦娥”象征什么? A. 美丽与理想
    B. 远方的游子
    C. 孤独的心情
    D. 自然的景色

  3. 诗中提到的“露寒”意指: A. 清晨的寒冷
    B. 夜晚的宁静
    C. 夏天的凉爽
    D. 秋天的萧瑟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虞美人》

诗词对比:

《如梦令》与本诗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情感。李清照的作品更侧重于对过往的追忆,而顾之琼则在孤独中对话,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入门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