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峰岭》

时间: 2025-01-06 07:19:36

仪曹苦厌为山囚,雾障烟屏看未休。

行过白峰三十里,桐庐江上重回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峰岭
王恽 〔元代〕

仪曹苦厌为山囚,雾障烟屏看未休。
行过白峰三十里,桐庐江上重回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身处山中幽闭环境的厌倦。雾气和烟霭遮挡了视线,令人感到沉闷。经过三十里的白峰岭,回头望去,才意识到桐庐江的美丽景色。

注释:

  • 仪曹:指的是官职,古代的官员居住在山中,感到困苦。
  • 苦厌:形容对环境感到厌倦。
  • 山囚:形容被山所困,像囚徒一样。
  • 雾障烟屏:形容雾霭使视野障碍重重。
  • 三十里:指前行的距离,显示诗人的行程。
  • 桐庐江:指的是桐庐地区的江河,象征美丽的自然风光。

典故解析:

桐庐江在历史上以其美丽的风光而闻名,许多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诗篇。诗中提到的“重回头”,暗示了对美景的回忆与留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恽,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王恽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诗人可能在外出游历时,感受到自然与束缚之间的矛盾,写下此诗以抒发内心的感受。

诗歌鉴赏:

《白峰岭》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中通过“仪曹苦厌为山囚”开篇,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被山环绕的压抑感,紧接着“雾障烟屏看未休”则用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山中雾气的笼罩,给人以沉闷的感觉。这里的“雾”不仅仅是自然现象,也象征着诗人心中的迷惘与不安。行走三十里后,回望桐庐江时,虽有对美景的向往,但内心的挣扎与困扰依然存在。诗歌在此展现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困境的无奈,形成强烈的对比,深化了诗的主题。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对山的厌倦和对江的眷恋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束缚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仪曹苦厌为山囚:诗人感到被山所困,生活在官场的压抑与无奈。
  2. 雾障烟屏看未休:自然环境的雾霭使诗人感到迷茫,无法看到远方的希望。
  3. 行过白峰三十里:在山中行走的艰辛与漫长,体会到旅途的无奈。
  4. 桐庐江上重回头:不忘回首,表达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与留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作囚笼,形象地表达了压抑的感觉。
  • 拟人:雾障与烟屏被赋予了遮挡视野的特性,使自然更具生动性。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由与束缚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与对现实环境的不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峰:象征着高远与清新,代表着自由的理想。
  • :象征流动与生命,代表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向往。
  • :象征迷雾中的困惑与不安,表现出生活的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仪曹苦厌为山囚”中的“山囚”指的是什么?

    • A. 被山围困的人
    • B. 山中隐士
    • C. 山的守护者
  2. “雾障烟屏”形容的是什么状态?

    • A. 清晰可见
    • B. 迷茫不清
    • C. 阳光明媚
  3. 诗人经过多少里白峰?

    • A. 二十里
    • B. 三十里
    • C. 四十里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的美与诗人内心的宁静,二者都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现实的思考。王恽的诗更突出对环境的压抑感,而王维则更倾向于享受自然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元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