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谢恭》

时间: 2025-01-01 12:09:29

凉风起江海,万树尽秋声。

摇落岂堪别,踌躇空复情。

帆过京口渡,砧响石头城。

为客归宜早,高堂白发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谢恭 高启 〔明代〕 凉风起江海,万树尽秋声。 摇落岂堪别,踌躇空复情。 帆过京口渡,砧响石头城。 为客归宜早,高堂白发生。

白话文翻译:

凉风从江海之上吹来,万树都响起了秋天的声音。 树叶摇落,怎忍心在这样的时刻分别,心中踌躇,情感空自翻腾。 船帆已经过了京口的渡口,石头城中的砧声响起。 作为客居他乡的人,应该早日归家,因为高堂之上,父母的白发已经生出。

注释:

  • 凉风:指秋风,带有凉意的风。
  • 江海:泛指江河湖海。
  • 秋声:秋天特有的声音,如落叶声等。
  • 摇落:指树叶摇动落下。
  • 踌躇:犹豫不决,心事重重。
  • 京口渡:指京口(今江苏镇江)的渡口。
  • 砧响:捣衣声,古代妇女在砧板上捣衣的声音。
  • 石头城:指南京,因城墙多用石头建造而得名。
  • 高堂:指家中的长辈,特别是父母。
  • 白发:象征年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明代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为“吴中四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高启送别友人谢恭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以及对归乡的渴望。诗中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增强了离别的感伤情绪。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风、落叶、砧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日的离别图景。首句“凉风起江海,万树尽秋声”,以凉风和秋声点明时节,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次句“摇落岂堪别,踌躇空复情”,通过对树叶摇落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无奈和内心的纠结。后两句“帆过京口渡,砧响石头城”,通过具体的地点和声音,增强了诗的时空感,同时也暗示了友人的远行和诗人对归乡的期盼。最后一句“为客归宜早,高堂白发生”,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早日归家的渴望和对家中长辈的思念。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凉风起江海,万树尽秋声”:凉风从江海吹来,万树都响起了秋天的声音,营造出秋天的萧瑟氛围。
  2. “摇落岂堪别,踌躇空复情”:树叶摇落,怎忍心在这样的时刻分别,心中踌躇,情感空自翻腾。
  3. “帆过京口渡,砧响石头城”:船帆已经过了京口的渡口,石头城中的砧声响起,增强了诗的时空感。
  4. “为客归宜早,高堂白发生”:作为客居他乡的人,应该早日归家,因为高堂之上,父母的白发已经生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家中长辈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万树尽秋声”中的“秋声”比喻秋天的萧瑟声音。
  • 拟人:如“摇落岂堪别”中的“摇落”拟人化,赋予树叶以情感。
  • 对仗:如“凉风起江海,万树尽秋声”中的“凉风”与“万树”,“起”与“尽”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离别与归乡。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以及对归乡的渴望。诗中透露出一种对家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 凉风:象征秋天的到来,带有凉意的风。
  • 秋声:秋天特有的声音,如落叶声等,营造萧瑟氛围。
  • 摇落:树叶摇动落下,象征离别和时光的流逝。
  • 砧响:捣衣声,象征家的温馨和生活的日常。
  • 白发:象征年老,表达对家中长辈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京口渡”指的是哪个地方的渡口? A. 南京 B. 镇江 C. 苏州 D. 杭州
  2. “高堂白发生”中的“高堂”指的是什么? A. 高大的房屋 B. 家中的长辈 C. 宫殿 D. 学校
  3. 诗中的“砧响”指的是什么声音? A. 钟声 B. 鼓声 C. 捣衣声 D. 读书声 答案: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同样是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词对比:

  • 高启的《送谢恭》与王维的《送别》:两者都是送别诗,但高启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归乡的渴望,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高启诗集》:收录了高启的诗歌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送别诗选》:收录了多首古代送别诗,可以进行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