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庞少尹除太常少卿》

时间: 2025-01-01 14:10:09

太白山前终日见,十旬假满拟秋寻。

中峰绝顶非无路,

北阙除书阻入林。

朝谒此时闲野屐,宿斋何处止鸣砧。

省中石镫陪随步,唯赏烟霞不厌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贾岛的《贺庞少尹除太常少卿》

太白山前终日见,
十旬假满拟秋寻。
中峰绝顶非无路,
北阙除书阻入林。
朝谒此时闲野屐,
宿斋何处止鸣砧。
省中石镫陪随步,
唯赏烟霞不厌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太白山的壮丽景色,作者整日远望山峰,计划在秋天的假期去寻访。尽管中峰的绝顶并非没有路可走,但北阙的除书使得入林变得困难。此时,早晨在闲适的野外穿着木屐,夜宿之处又在哪里才能听到敲打砧板的声音呢?在省中,石镫陪伴着我慢慢行走,只想欣赏那烟霭缭绕的山色,乐此不疲。

注释

  • 太白山:即秦岭的主峰,象征着高远和壮丽。
  • 十旬:指十个农历的月份,假满即假期结束。
  • 中峰:山的中间峰顶。
  • 北阙:指北方的宫阙,象征政事。
  • 朝谒:早晨朝拜或访问。
  • 鸣砧:砧板上的敲打声,象征生活的宁静和田园生活的乐趣。
  • 石镫:古代用石头制成的灯具。
  • 烟霞:指山间的云雾和阳光映照,形成的美丽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贾岛(约701-769年),唐代诗人,以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著称。其主要作品多为五言绝句,风格清新脱俗,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贾岛得到庞少尹的任命之际,表达了对好友升迁的祝贺,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政治生活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贾岛的《贺庞少尹除太常少卿》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与对官场生活的淡泊。开篇以“太白山前终日见”引入,给人以广阔的视野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通过“十旬假满拟秋寻”,表现出诗人对秋天的期待与向往,暗示着他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诗中“中峰绝顶非无路”,展现了山峰的险峻与挑战,暗喻在官场上也许会遇到困难与阻碍,但“北阙除书阻入林”则流露出他对政治的无奈与逃避。接下来的“朝谒此时闲野屐,宿斋何处止鸣砧”,则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排斥。

最后两句“省中石镫陪随步,唯赏烟霞不厌深”,诗人以石镫相伴,意在强调宁静的生活态度,表现出他对自然美的无尽追求和对繁华褪去的淡然。这首诗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结合,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太白山前终日见:诗人整日目睹太白山的雄伟。
    • 十旬假满拟秋寻:在十个农历月的假期结束后,计划在秋天去探索山林。
    • 中峰绝顶非无路:即使山峰高耸,并非没有前往的道路。
    • 北阙除书阻入林:北方的政事繁忙,使得入林的路途变得困难。
    • 朝谒此时闲野屐:早晨在山野中悠然自得,穿着木屐。
    • 宿斋何处止鸣砧:夜宿何处,才能听到砧板的声音,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省中石镫陪随步:在省中,石镫陪伴着他漫步。
    • 唯赏烟霞不厌深:只想欣赏那烟霞缭绕的美景,乐此不疲。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朝谒”与“宿斋”,形成对比,突显日常生活的对立。
    • 意象:山水、砧声等意象,传达出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 比喻:将官场的繁忙比作阻碍,表现出对自然生活的追求。
  • 主题思想: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官场的淡漠,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太白山:象征着高洁与追求,代表了理想与自由。
  • 野屐:象征着朴素与自然生活,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鸣砧:象征着宁静与和谐,隐喻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憧憬。
  • 烟霞: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神秘,表现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无限欣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贾岛
    • C) 杜甫
    • D) 王维
  2. 诗中“北阙除书阻入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向往
    • B) 对政治生活的无奈
    • C) 对友人的祝贺
    • D) 对秋天的期待
  3. “唯赏烟霞不厌深”中“烟霞”指的是什么?

    • A) 烟雾和霞光
    • B) 夜晚的星空
    • C) 秋天的落叶
    • D) 青山绿水

答案

  1. B) 贾岛
  2. B) 对政治生活的无奈
  3. A) 烟雾和霞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 贾岛与王维:两位诗人都擅长描写山水,贾岛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王维则将佛教哲理融入自然之中,形成独特的意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贾岛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