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
——李商隐
迥拂来鸿急,斜催别燕高。
已寒休惨淡,更远尚呼号。
楚色分西塞,夷音接下牢。
归舟天外有,一为戒波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风的急促和寒冷。鸿雁急匆匆地飞来,斜着身子催促着别的燕子高飞。此时天气已寒,显得惨淡无光,更远处的呼号声依旧在空中回荡。楚地的色彩分割了西塞,夷族的声音连接着下牢。在天边有归来的船只,这一切都在警示着波涛的危险。
注释:
字词注释:
- 迥:远离,形容鸿雁飞来时的急促。
- 拂:擦拭,轻柔地飞过。
- 来鸿:指的是从北方飞来的鸿雁,象征着旅途中的归来。
- 别燕:指分别的燕子,暗指飞离的友人或亲人。
- 寒:形容天气的寒冷。
- 惨淡:悲惨而暗淡的景象。
- 楚色:指楚地的色彩,通常与温柔的情感有关。
- 夷音:夷族的语言,象征外族的声音。
- 归舟:归来的船只,象征着归属与希望。
- 戒:警惕,提示可能的危险。
- 波涛:海浪,象征着人生的波折。
典故解析:
- 西塞:古代地名,指的是长江与洞庭湖交汇之处,常用以象征南国的美景与温柔。
- 楚色:楚地的文化和风情,以其温婉著称,常与离愁别绪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以细腻、深刻而著称,作品常常充满了丰富的情感与复杂的意象。他的诗歌多描绘爱情、人生和自然,常常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风》创作于李商隐的晚期,正值唐朝衰落的时期,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对过往的思念。诗中借助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风》从表面看似乎只是在描写风的急促和寒冷,但实际上却蕴含了诗人深刻的情感。全诗通过描绘鸿雁与燕子的飞行,展现人们在离别后的孤寂与惆怅。特别是“已寒休惨淡”一句,揭示了季节变迁带来的情感转变,不仅是自然界的寒冷,也暗示了人际关系的疏离。
诗中“楚色分西塞,夷音接下牢”表达了地域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突显了诗人对多元文化的思考与接受。在这段旅途中,归舟的意象暗示了希望和归属,但“戒波涛”则提醒人们在追寻归属的过程中要有警觉,人生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
整首诗的意境深远,情感细腻,既有对自然的观察,也有对人生的感悟。通过自然景象来折射内心深处的情感,展现了李商隐作为一位诗人的深厚功力与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迥拂来鸿急:描绘了鸿雁急速飞来,象征急切的归来之情。
- 斜催别燕高:燕子斜飞,催促着离别的友人,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
- 已寒休惨淡:已经感受到寒冷,景色显得惨淡,暗示内心的孤独。
- 更远尚呼号:远处传来的呼号声,加重了离别的愁苦。
- 楚色分西塞:楚地的色彩分割了西塞,象征着地域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 夷音接下牢:夷族的声音联系着下牢,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织。
- 归舟天外有:归来的船只在天边,象征着归属感和希望。
- 一为戒波涛:警惕海浪的波涛,暗示人生的起伏与不确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鸿雁与离别的情感相联系,使得情感更加生动。
- 对仗:全诗结构严谨,形成对仗工整的效果,如“来鸿急”与“别燕高”相对。
- 拟人:通过“呼号”表达出风的声音,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情离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警惕。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反映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鸿雁:象征归来与思念。
- 燕子:象征离别与友谊。
- 寒冷:象征孤独与凋零。
- 归舟:象征希望与归属。
- 波涛:象征人生的波折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来鸿”指的是什么? A. 归来的船只
B. 飞来的鸿雁
C. 离别的亲友 -
“已寒休惨淡”一句主要表达了什么? A. 自然景象的变化
B. 诗人的孤独情感
C. 友人的归来 -
“戒波涛”在诗中有何寓意?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人生的警惕
C. 对自然的感悟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枫桥夜泊》——张继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在李商隐的《风》中,诗人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而在张继的《枫桥夜泊》中,则是通过夜晚的宁静与渔火映衬出孤独与思乡之情。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表现手法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李商隐更为细腻而复杂,张继则更显简洁明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