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和张文玘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1 11:53: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 和张文玘二首 其一
宿酒才醒,听唤起一声春晓。
无限恨满城风絮,一川烟草。
年少抛人容易去,万红千紫都开了。
试但教头上插花枝,花应笑。
狂言在,人绝倒。
狂药尽,愁难埽。
待叮咛嘱付,再来青鸟。
团扇不堪题往事,断弦惟恨知音少。
但时时频把镜来看,人将老。
白话文翻译:
刚刚醒来,听到春天的呼唤。
满城的风絮让我无尽的怨恨,一片烟草弥漫。
年轻时抛弃人感情容易,万紫千红的花朵都已盛开。
试着把花枝插到头上,花儿应该会笑。
狂妄的话语,令人倒下。
药尽了,愁苦难以驱散。
等着叮嘱再来,青鸟再来。
团扇上写不下往事,断弦只恨知音少。
但常常对着镜子看,人就要老去。
注释:
- 宿酒:喝酒后,宿醉未醒。
- 春晓:春天的早晨,象征新的开始。
- 风絮:春天的柳絮,象征轻柔而又令人烦恼的事物。
- 万红千紫:形容春天花开繁盛。
- 青鸟:古代神话中的鸟,象征传递消息和愿望。
- 团扇:古代用来扇风的扇子,常用来象征爱情和思念。
- 知音:能够理解自己的人,朋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俊民,金朝诗人,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的诗歌常常蕴含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情感的深刻描绘,风格独特,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俊民对春天的感慨之际,春天的景象激发了他对岁月流逝和人生命运的思考,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盼。
诗歌鉴赏:
《满江红 和张文玘二首 其一》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诗作,透过春天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青春易逝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开篇“宿酒才醒,听唤起一声春晓”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刚刚醒来的春天,充满了生机与希望。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无限恨满城风絮”,在这美好春光的背后,诗人却感受到了一种无尽的怨恨,仿佛春天的美丽与他内心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
在对青春的回忆中,诗人提到“年少抛人容易去”,表达了年轻时轻易抛弃情感的无奈,而“万红千紫都开了”则象征着繁华的盛景,令人感叹生命的短暂与脆弱。诗中“试但教头上插花枝,花应笑”展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却也隐含着对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中充满了对过去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期待,情感复杂而细腻,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动与挣扎。最后的“人将老”更是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感叹人生易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宿酒才醒:刚刚酒醒,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暗示着诗人的心境。
- 听唤起一声春晓:春天的声音叫醒了诗人,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 无限恨满城风絮:风中的柳絮引发了诗人的无尽怨恨,暗示了生活中的烦恼。
- 一川烟草:春天的烟草,象征着自然的生机与生命的延续。
- 年少抛人容易去:年轻时对感情的忽略和轻易抛弃。
- 万红千紫都开了:春天花开繁盛,展现出生命的美好。
- 试但教头上插花枝:试着把花枝插在头上,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狂言在,人绝倒:狂妄的言论让人感到无奈和绝望。
- 狂药尽,愁难埽:药用尽了,愁苦难以驱散。
- 待叮咛嘱付,再来青鸟:期待再次与青鸟相遇,象征着希望和传递的消息。
- 团扇不堪题往事:团扇上无法再写下往事,象征着对过去的追忆。
- 断弦惟恨知音少:断弦的乐器象征着失去的友谊和知音的稀少。
- 但时时频把镜来看,人将老:常常对着镜子,提醒自己要珍惜时间与生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晓”比喻新的开始,象征希望。
- 拟人:如“花应笑”,赋予花儿以人的情感,增强情感表达。
- 对仗:如“狂言在,人绝倒”,形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表达了对青春时光的追忆与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强调了珍惜眼前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晓: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 风絮:象征生活中的烦恼与无奈。
- 花枝:象征美好与追求。
- 青鸟:象征希冀与传递的愿望。
- 团扇:象征往事与难以忘怀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鸟”象征什么? A. 友谊
B. 希望与传递
C. 生活的烦恼
答案:B -
“狂言在,人绝倒”中的“狂言”指的是什么? A. 自信的言论
B. 无奈的言论
C. 夸张的言论
答案:C -
下列哪一句表达了对青春的感慨? A. 宿酒才醒
B. 万红千紫都开了
C. 年少抛人容易去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表现春天的景象,蕴含对现实的思考。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过往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与《满江红》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杜甫的诗中更多地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忧虑,而李俊民则聚焦于个人情感与生命的短暂。两者在意象与情感表现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和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金朝诗人李俊民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春天的诗意:从杜甫到李俊民》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该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