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与香儿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6 12:42: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 与香儿二首 其一
作者:崔荣江
前缘断否?问檀郎梦里,杳无回话。
明月应当怜寂寞,稍柳依稀先挂。
未老相思,红颜却淡,怕在秋风谢。
徘徊无寐,宵寒人怎穷夜。
小字慵懒难描,天涯孤独,心绪无凭籍。
不若双双成化蝶,天上人间不舍。
风雨翩翩,青丝共白,生死不言罢。
奈何桥上,与侬不说无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在问前缘是否已断,梦中呼唤爱人,却没有回应。明月似乎也怜悯我的孤独,微风中柳枝轻轻摇曳。相思未老,红颜却已渐淡,怕是在秋风中凋零。夜深人静,我徘徊无眠,寒夜漫漫,如何熬过?小字难以表达内心的慵懒与孤独,心绪无处寄托。比起此般孤单,不如双双化为蝴蝶,天上人间也不忍分离。风雨飘摇,青丝与白发共度,生死之间不再言语。奈何桥上,我与君却无言相对。
注释
- 檀郎:指情人或爱人,檀木的郎君,带有古典的情韵。
- 明月:象征孤独与思念,往往用来寄托情感。
- 未老相思:表示对恋情的长久思念,虽未老去,但情感却渐渐淡去。
- 奈何桥:传说中亡者过桥的地方,象征生死离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崔荣江,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其作品常常表现对爱情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当代,反映了现代人在情感生活中的孤独与迷茫,表达了对爱与生命的思索,以及对失去的惋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问句开篇,直接引出对过往情缘的探讨,展现了一种渴望与不安的情绪。作者通过“明月”、“柳”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月光的清冷与柳树的柔美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内心的柔弱与无助。诗中“未老相思,红颜却淡”一句,揭示了时间对爱情的侵蚀,情感的冷却让人感到无奈与心痛。
“徘徊无寐”让人感受到夜的漫长与孤独,深夜思索的状态令人心碎。接下来的“化蝶”意象则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想要逃离现实的束缚,与爱人双双共舞于天上人间。诗的最后,提到“奈何桥”,不仅象征着生死离别,也暗示了对未来的无奈与不舍,令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哀伤。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富有音乐性,充分展现了现代抒情诗的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前缘断否:询问之前的缘分是否已经结束,表现出对过去的思考。
- 问檀郎梦里,杳无回话:在梦中呼唤爱人,却得不到回应,展现孤独感。
- 明月应当怜寂寞:明月似乎也能理解我的孤独,表现出人对自然的情感投射。
- 稍柳依稀先挂:柳树轻轻摇曳,增添了诗的意境。
- 未老相思,红颜却淡:表达对爱情的忧虑,岁月无情。
- 徘徊无寐,宵寒人怎穷夜:夜晚的寒冷加深了孤独感。
- 小字慵懒难描:心情复杂,难以用文字表达。
- 天涯孤独,心绪无凭籍:身处异地,情绪无处寄托。
- 不若双双成化蝶:希望能够转化为美丽的蝴蝶,不再分离。
- 风雨翩翩,青丝共白:风雨中共同经历的岁月。
- 生死不言罢:对于生死的淡然与放下。
- 奈何桥上,与侬不说无那:生死离别之际,无法言说的苦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如“明月”象征孤独。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如“明月应当怜寂寞”。
- 对仗:如“青丝共白”,平衡了诗句的美感和结构。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无奈,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脆弱和时间的无情,最终寻求一种超越生死的理想状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思念与孤独,常用来寄托情感。
- 柳:代表柔美与依恋,常用来形容爱情的细腻。
- 蝴蝶:象征自由与美好爱情的向往。
- 奈何桥:生死之间的界限,隐喻离别的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檀郎”指的是?
- A. 朋友
- B. 爱人
- C. 师傅
- D. 兄弟
-
“前缘断否”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过去的怀念
- C. 对生活的无奈
- D. 对时间的感慨
-
诗中提到的“奈何桥”象征什么?
- A. 友谊
- B. 生死离别
- C. 归乡
- D. 旅行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更漏子》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现了思念与孤独,但其角度更偏向于女性的细腻情感,而崔荣江的诗则融合了更多的哲理思考,展现了对生死的淡然态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崔荣江作品集
此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念奴娇 与香儿二首 其一》,同时也提供了一些互动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