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拟张鸣善》
时间: 2025-01-04 13:58: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草茫茫秦汉陵阙,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山人家堆案图书,当窗松桂,满地薇蕨。侯门深何须刺谒?白云自可怡悦。到如何世事难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白话文翻译
草色茫茫覆盖着秦汉的陵墓和宫阙,世代的兴衰更替,就像月亮的圆缺一样无常。山中的隐士家里堆满了书籍,窗外是松树和桂树,地上长满了薇蕨。那些深宅大院,何必去拜访呢?白云自在飘荡,足以让人心旷神怡。但说到世事,真是难以言说,在这天地之间,竟然看不到一个真正的英雄,也看不到一个真正的豪杰。
注释
- 草茫茫:形容草木茂盛,这里指陵墓和宫阙被草木覆盖。
- 秦汉陵阙:指秦汉时期的皇家陵墓和宫殿。
- 世代兴亡:指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
- 月影圆缺:比喻世事的无常和变化。
- 山人家:指隐居在山中的人家。
- 堆案图书:指家中堆满了书籍。
- 松桂:松树和桂树,常用来象征高洁和坚韧。
- 薇蕨:一种野菜,这里指山中的野生植物。
- 侯门:指权贵之家。
- 刺谒:指拜访。
- 白云:象征自由和超脱。
- 怡悦:愉快,高兴。
- 世事难说:指世事复杂,难以言说。
- 英雄、豪杰: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倪瓒(约1301-1374),元代著名诗人、画家,字元镇,号云林子,江苏无锡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多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超然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元末明初社会动荡、世事无常的现实,以及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秦汉陵阙的草茫茫为背景,通过月影圆缺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世代兴亡的无常。诗人通过对山中隐士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权贵的超然态度。诗中的“侯门深何须刺谒?白云自可怡悦”一句,更是直接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漠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结尾的“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则流露出对当时社会缺乏真正英雄的失望和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草茫茫秦汉陵阙:开篇即以草茫茫的景象,暗示历史的沧桑和世事的变迁。
- 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用月影的圆缺比喻世代的兴衰,形象生动。
- 山人家堆案图书:描绘山中隐士的生活,书籍堆满案头,象征学识和修养。
- 当窗松桂,满地薇蕨:通过松桂和薇蕨的意象,进一步强化隐士的高洁和自然的生活环境。
- 侯门深何须刺谒?:表达对权贵的超然态度,认为不必去拜访权贵。
- 白云自可怡悦:以白云为喻,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内心的宁静。
- 到如何世事难说:转折,指出世事的复杂和难以言说。
- 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结尾表达对当时社会缺乏真正英雄的失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月影圆缺比喻世代的兴衰,用白云比喻自由和超脱。
- 拟人:将白云赋予人的情感,说它“自可怡悦”。
- 对仗:如“草茫茫”与“月影圆缺”,“侯门深”与“白云自”。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漠,以及对当时社会缺乏真正英雄的失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茫茫:象征历史的沧桑和世事的变迁。
- 月影圆缺:象征世代兴亡的无常。
- 松桂:象征高洁和坚韧。
- 薇蕨:象征山中的野生植物,代表自然。
- 白云:象征自由和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月影圆缺”比喻的是什么? A. 世代兴亡 B. 自然变化 C. 人生起伏 D. 天气变化
-
诗中“侯门深何须刺谒?”表达了什么态度? A. 对权贵的向往 B. 对权贵的超然 C. 对权贵的羡慕 D. 对权贵的恐惧
-
诗中“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英雄的崇拜 B. 对英雄的失望 C. 对英雄的期待 D. 对英雄的怀念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厌倦。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倪瓒的这首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真正英雄的失望。
-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倪瓒的诗更侧重于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诗选》:收录了倪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读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