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 其五》

时间: 2025-01-06 11:34:49

爱悔元无辨,情深责备多。

相怜能此意,微讽侧双蛾。

儒素初何忝,佳人为一歌。

分明哀怨在,待向枕边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遇 其五
作者: 佟绍弼 〔近代〕

爱悔元无辨,情深责备多。
相怜能此意,微讽侧双蛾。
儒素初何忝,佳人为一歌。
分明哀怨在,待向枕边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复杂的情感。诗人感到爱与悔恨之间的矛盾,情感深厚却又相互指责。彼此之间的怜惜和理解让人微微讽刺那双美丽的眉毛。作为儒生,我本不应有这样的情感,而这位佳人却让我为她歌唱。这种哀怨的情感分明存在,只待在枕边细细倾诉。


注释:

  • 爱悔:爱与悔恨。
  • 元无辨:本无分辨,指无法分清。
  • 责备多:多有责怨。
  • 相怜:彼此怜惜。
  • 微讽:轻微的讽刺。
  • 侧双蛾:形容女子的眉毛。
  • 儒素:儒家的品德与素养。
  • 何忝:何以敢当,表示不敢自称。
  • 佳人:美丽的女子。
  • 分明:明显的。
  • 哀怨:忧伤与怨恨。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佳人”可指古代诗词中常见的美丽女子形象,常与爱情、失落、悲伤等主题相连。“侧双蛾”这一形象通常用于描绘女子的眉目,寓意着娇美的外貌与内心情感的复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佟绍弼(1874-1934)是清末民初的诗人,生于富裕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诗歌多描写个人情感与社会变迁,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时代变迁之际,社会动荡,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感受到个人情感的无奈与哀怨。通过对爱情的思考,表达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爱情深刻的思考。开篇的“爱悔元无辨”便揭示了内心的矛盾,爱与悔恨之间的挣扎让人感同身受。诗人不仅仅在表达对爱情的怀念,更是在反思自身的责任与情感的复杂性。接下来的“相怜能此意,微讽侧双蛾”,将两者之间的情感转换为一种微妙的讽刺,似乎在表达对美丽外表下隐藏的复杂内心的无奈。

在“儒素初何忝”中,诗人自谦,表示身为儒生的自责与不安,反映了对社会期待的思考。他对“佳人”的赞美不仅是对外表的欣赏,更是对她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而最后的“分明哀怨在,待向枕边和”则是一种期待与渴望,渴望与对方倾诉内心的哀怨。

整首诗在情感的叠加与转化中,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深刻理解与生活的思考,既有对美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的反思,极富感染力。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爱悔元无辨:表达内心对爱的悔恨交织的复杂情感,无法清晰分辨。
    • 情深责备多:情感深厚却又互相责备,显现出情感的矛盾。
    • 相怜能此意:彼此理解与怜惜。
    • 微讽侧双蛾:对美丽外表的轻微讽刺,暗示内心的复杂。
    • 儒素初何忝:作为儒生的自我反思与自责。
    • 佳人为一歌:为心中所爱之人歌唱的愿望。
    • 分明哀怨在:对哀怨情感的明确感知。
    • 待向枕边和:期待与爱人倾诉内心的哀怨。
  2.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比作“爱悔”,形象生动。
    • 对仗:如“相怜能此意,微讽侧双蛾”,工整而富有韵律感。
    • 反复:强调情感的复杂性与深度。
  3.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爱情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又有对内心挣扎的反思。表现了人性中的矛盾与复杂。

意象分析:

  • 爱与悔:象征着爱情中的甜蜜与痛苦。
  • 双蛾:象征美丽,突出了女子的外貌与内心情感的对比。
  • 枕边:象征亲密关系与倾诉的空间,暗示情感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侧双蛾”指什么? A) 诗人的心情
    B) 美丽的眉毛
    C) 爱情的苦恼
    答案:B

  2. “儒素初何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自豪
    B) 自责
    C) 满足
    答案:B

  3. 诗中最后一句提及“枕边”是指什么? A) 远离
    B) 亲密的交流
    C) 孤独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描写了复杂的爱情与悲怆的情感。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展现了情感的孤独与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佟绍弼与李清照的作品,二者在情感表达上都有深刻的思考,但佟绍弼更多地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的挣扎,而李清照则更多聚焦于个人情感的细腻与美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佟绍弼的生平传记及其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