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五华山住夏,时有道众见,以词赠之》

时间: 2024-09-19 20:41:46

数载崎岖天下遍,而今幸遇林泉。

饥来吃饭困来眠。

离城几一舍,别是小壶天。

坐上水山俱秀发,池中开满青莲。

老来功行卒难全。

未能三岛去,先作五华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 五华山住夏,时有道众见
数载崎岖天下遍,而今幸遇林泉。
饥来吃饭困来眠,离城几一舍,
别是小壶天。坐上水山俱秀发,
池中开满青莲。老来功行卒难全,
未能三岛去,先作五华仙。

白话文翻译

这几年来,我走遍了艰难的道路,如今终于幸运地遇到了这片林泉美景。饥饿时就吃饭,困倦时就睡觉,离开城市,几乎只需一间小屋,这里别有一番人间仙境。在这里,坐在水边,山水之间皆显得秀丽动人,池塘中盛开着满满的青莲。年纪大了,功德行善终究难以圆满,未能前往三岛仙境,先在这五华山中做个仙人。

注释

  • 崎岖:形容道路艰难、险峻。
  • 林泉:指美丽的森林和泉水,象征宁静自然的环境。
  • 小壶天:指一种理想的、恬静的生活环境,源自道教文化。
  • 秀发:指秀丽的头发,意指自然美景。
  • 青莲:青色的莲花,象征高洁和美好。
  • 三岛: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象征不朽与长生。
  • 五华仙:指五华山的仙人,寓意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安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尹志平,元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诗作见长,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其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道教思想的追求,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尹志平在五华山的夏季,表达了他在自然中找到的安宁与快乐,对道教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林泉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逃避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不仅描绘了五华山的自然风光,更通过个人的经历和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开篇以“数载崎岖天下遍”引入,表达了他在世间的艰辛与求索,随后“幸遇林泉”则展现了他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诗中简单的生活描写——“饥来吃饭困来眠”,反映了他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强调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别是小壶天”一句,借用“壶天”这一典故,既指代了世外桃源的理想生活,又暗示了道教的隐逸思想。随后用“坐上水山俱秀发,池中开满青莲”描绘出五华山的秀丽风光,意象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后,诗人以“老来功行卒难全”收尾,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尽管未能实现更高的理想,但仍愿在五华山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详。整首诗蕴含着浓厚的道教文化,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数载崎岖天下遍:经过多年的艰难旅程,走遍了整个世界。
  2. 而今幸遇林泉:如今终于幸运地遇到了这片林泉美景。
  3. 饥来吃饭困来眠:饥饿时就吃饭,困倦时就睡觉,生活简单自如。
  4. 离城几一舍:远离城市,几乎只需一间小屋。
  5. 别是小壶天:这里有别于人间,是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
  6. 坐上水山俱秀发:坐在水边,山水之间皆显得秀丽动人。
  7. 池中开满青莲:池塘中盛开着满满的青莲,美丽而高洁。
  8. 老来功行卒难全:年纪大了,功德行善终究难以圆满。
  9. 未能三岛去:未能前往传说中的三岛仙境。
  10. 先作五华仙:先在这五华山中做个仙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环境比作“壶天”,表达理想生活的向往。
  • 对仗:在“饥来吃饭困来眠”中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
  • 意象:通过“青莲”、“水山”等意象,传达宁静和美好。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人生态度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泉:象征自然的清新与灵性,代表诗人向往的生活。
  • 小壶天: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体现道教的思想。
  • 青莲:象征高洁、纯净的人生追求。
  • 水山:象征自然美的和谐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提到的“林泉”指什么?
    A. 城市的喧嚣
    B. 自然的美丽环境
    C. 道教的经典
    D. 人际关系

  2. 诗中提到的“三岛”是指什么?
    A. 三个城市
    B. 传说中的仙山
    C. 三个朋友
    D. 三种生活方式

  3. “饥来吃饭困来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A. 忙碌和疲惫
    B. 简单和自在
    C. 富裕和奢华
    D. 逃避和放弃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诗词对比

比较《临江仙》与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两者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李白的诗更显豪放和奔放,而尹志平的诗则更显恬静和内敛,展现了不同的个性与风格。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道教文化与文学》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