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时间: 2025-01-06 13:40: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飘飘江风起,萧飒海树秋。
登舴美清夜,挂席移轻舟。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
徒悲蕙草歇,复听菱歌愁。
岸曲迷后浦,沙明瞰前洲。
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
白话文翻译:
江风轻轻吹起,海边的树木在秋风中显得萧瑟。
在这美丽的清夜,我登上小船,铺开席子,轻轻划动小舟。
月亮随着碧绿的山峦而转动,水面与蓝天交融流淌。
远处如同星河般渺茫,只感觉云林幽静。
归家的路显得浩浩荡荡,河流悠悠向前流去。
徒然为蕙草的凋谢而感伤,又听到菱歌带来的愁绪。
岸边的曲折让我迷失了方向,沙滩在前方清晰可见。
思念你却无法相见,远望之处愈加增添离别的忧愁。
注释:
- 飘飘:轻盈的样子。
- 江风:指江面的风。
- 萧飒:形容秋风吹拂时的凄凉声音。
- 舴:小船的意思。
- 碧山:青翠的山。
- 杳:遥远、渺茫。
- 菱歌:指采菱的歌声,带有乡愁的意境。
- 归路:回家的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常常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创作背景:
《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写于李白与友人崔宗之的离别之际,诗人在江上夜行,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孤独之感。诗中描绘的江风、月色和水流,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悠远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诗歌鉴赏: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江夜画面,诗人乘舟在江上,感受到秋风的萧瑟与月光的皎洁。开头两句用“江风”和“海树”勾勒出秋夜的氛围,接着引入了舟上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随着月亮的移动,水面与天际的交融,诗人感受到了一种深邃的孤独感。后半部分更是通过对归路的描绘,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愁苦,尤其是“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一句,情感愈发深沉,表现出人对友情的珍视和离别时的无奈。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展现了李白特有的豪放与细腻结合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飘飘江风起,萧飒海树秋。
描绘了秋天的江边,江风轻起,海边树木在秋风中显得萧瑟,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
登舴美清夜,挂席移轻舟。
诗人登上小船,铺开席子,划动轻舟,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月亮随着青山的轮廓移动,水面与蓝天相接,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展现自然的奇妙。 -
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远处的景象如同星河般渺茫,只有云林显得幽静,表达了孤独的情感。 -
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
归家的路显得很宽广,河流悠悠向前流去,蕴含着时间的无尽。 -
徒悲蕙草歇,复听菱歌愁。
诗人对蕙草的凋谢感到惋惜,又听到采菱的歌声,带来愁绪,进一步加深了离愁。 -
岸曲迷后浦,沙明瞭前洲。
岸边的曲折让人迷失了方向,前方的沙滩则清晰可见,形成一种对比,表现出诗人的迷茫。 -
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
思念的对象无法见面,远望之处愈加增添了离别的忧愁,情感更为深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杳如星河上”,用星河比喻远处的景象,形象而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多处运用了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月随碧山转”,将月亮拟人化,赋予其动态,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江夜的美丽景象与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传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反映了人对亲情与友情的渴望,表现出李白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 江风:象征着自由与流动,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月亮:象征着思念与孤独,常作为离别时的意象。
- 蕙草:代表着美好与凋零,暗示着友情的脆弱与珍贵。
- 菱歌:象征着乡愁与美好的回忆,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江风”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A. 温暖
B. 清凉
C. 炎热
D. 寒冷 -
诗人对“蕙草”的情感是? A. 喜欢
B. 悲伤
C. 忽视
D. 愤怒 -
“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惊讶
C. 思念
D. 厌倦
答案:
- B. 清凉
- B. 悲伤
- C. 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李白的《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而王维则更注重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的结合。李白的作品更显豪放,而王维则细腻而深沉,两者各具特色,展现了唐诗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