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步出白门柳,闻歌金缕衣。事生不事死,曩誓今已遗。空负地下心,百年以为期。向来媒佻鸠,宁为今日思?
白话文翻译:
我走出白门,看到柳树,听到歌声中唱着金缕衣。我重视生而不重视死,过去的誓言现在已经遗忘。我空有地下的心愿,却以百年为期。一直以来,我像媒人一样轻佻,难道只为今日的思考?
注释:
- 白门:古代南京城的西门,这里指南京。
- 金缕衣:一种华丽的衣裳,这里指歌声中提到的衣物。
- 事生不事死:重视生而不重视死。
- 曩誓:过去的誓言。
- 空负地下心:空有地下的心愿。
- 百年以为期:以百年为期,指时间长久。
- 媒佻鸠:媒人轻佻,鸠指媒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1296-1370),元代著名诗人,字廉夫,号铁崖,浙江绍兴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南京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生死的看法和对过去誓言的遗忘,以及对自己行为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步出白门柳、闻歌金缕衣的场景,引出了作者对生死的看法和对过去誓言的遗忘。诗中“事生不事死”一句,直接表达了作者重视生命而不重视死亡的态度。而“曩誓今已遗”则反映了作者对过去承诺的遗忘。最后两句“空负地下心,百年以为期。向来媒佻鸠,宁为今日思?”则是在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只为了一时的思考而轻佻。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通过具体的场景和抽象的思考,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步出白门柳”:走出南京的西门,看到柳树,引出场景。
- “闻歌金缕衣”:听到歌声中唱着金缕衣,增加诗意。
- “事生不事死”:表达作者对生死的看法,重视生而不重视死。
- “曩誓今已遗”:过去的誓言现在已经遗忘,表达对过去的反思。
- “空负地下心”:空有地下的心愿,指心愿未能实现。
- “百年以为期”:以百年为期,指时间长久。
- “向来媒佻鸠,宁为今日思?”:一直以来,我像媒人一样轻佻,难道只为今日的思考?反思自己的行为。
修辞手法:
- 比喻:“金缕衣”比喻歌声的华丽。
- 对仗:“事生不事死”对仗工整,表达鲜明的对比。
- 反问:“宁为今日思?”用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反思。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生死观和对过去的反思。作者通过具体的场景和抽象的思考,表达了对生死的看法和对过去誓言的遗忘,以及对自己行为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门柳:南京的西门和柳树,象征着场景。
- 金缕衣:歌声中提到的华丽衣物,增加诗意。
- 地下心:地下的心愿,象征着未能实现的心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白门”指的是什么地方? A. 北京 B. 南京 C. 杭州 D. 苏州
- “事生不事死”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死观? A. 重视生 B. 重视死 C. 生与死同等重视 D. 不关心生死
- “曩誓今已遗”中的“曩誓”指的是什么? A. 现在的誓言 B. 过去的誓言 C. 未来的誓言 D. 没有誓言
答案:
-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杨维桢的其他诗作,如《铁崖诗集》中的作品,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其他元代诗人的作品,如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可以对比不同诗人的风格。
诗词对比:
- 与杨维桢的其他诗作对比,了解他的诗歌主题和风格的变化。
- 与其他元代诗人的作品对比,如元好问的作品,了解元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诗选》:收录了元代众多诗人的作品,可以找到杨维桢的其他诗作。
- 《杨维桢诗集》:杨维桢的个人诗集,收录了他的主要作品。
- 《元代文学史》:了解元代文学的背景和发展,有助于深入理解杨维桢的诗歌。